今年5月初,南靖靖城鎮鄭店村的一個變壓器壞掉,當天出菇量驟減,導致深圳秀珍菇市場波動,價格上揚。發生這樣的“蝴蝶效應”,鄭店菇農們習以為常。這個僅有466戶人家的小村莊,幾乎人人都在與食用菌打交道。全村年栽培食用菌5000多萬袋,年產量3萬多噸,占據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食用菌市場的半壁江山。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村就開始在培育食用菌,到現在已有40年了。”鄭店村黨支部書記楊國梁說,鄭店村是“中國白背毛木耳生產基地”,全村1821人,耕地1310畝,但由于土壤條件不好,村民很早就摒棄一般的農作物種植發展食用菌。目前,鄭店村已有食用菌栽培營銷店100多家、食用菌企業6家,然而這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
“1999年鄰縣發生的毒木耳事件,一度使我國食用菌市場遭受重創,鄭店食用菌也不能幸免于難。”早年就開始培育食用菌的菇農楊建木說,那一年,鄭店村菇農損失300多萬元。
“農殘超標一律不準上市。”經歷一番陣痛后,十幾名鄭店村食用菌“經紀人”率先自發聯合起來,統一拒絕收購農殘超標的食用菌產品。同時鎮村也因勢利導,建成集制種、檢測、保鮮、溫室、反季節常溫等實驗為一體的食用菌研究所,組織經驗豐富的食用菌栽培大戶聯合起來成立食用菌產業協會,按照無公害標準出臺了《食用菌栽培技術標準》。
“從那以后,鄭店菇被廣大收購商公認為放心菇。”楊國梁介紹說,食用菌安全得到保障后,鄭店菇農為了突破品種結構單一的“瓶頸”,還積極與臺資食用菌企業合作,引進秀珍菇、杏鮑菇、杯蕈等20多個珍稀新品種,促使食用菌栽培品種系列化。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村就開始在培育食用菌,到現在已有40年了。”鄭店村黨支部書記楊國梁說,鄭店村是“中國白背毛木耳生產基地”,全村1821人,耕地1310畝,但由于土壤條件不好,村民很早就摒棄一般的農作物種植發展食用菌。目前,鄭店村已有食用菌栽培營銷店100多家、食用菌企業6家,然而這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
“1999年鄰縣發生的毒木耳事件,一度使我國食用菌市場遭受重創,鄭店食用菌也不能幸免于難。”早年就開始培育食用菌的菇農楊建木說,那一年,鄭店村菇農損失300多萬元。
“農殘超標一律不準上市。”經歷一番陣痛后,十幾名鄭店村食用菌“經紀人”率先自發聯合起來,統一拒絕收購農殘超標的食用菌產品。同時鎮村也因勢利導,建成集制種、檢測、保鮮、溫室、反季節常溫等實驗為一體的食用菌研究所,組織經驗豐富的食用菌栽培大戶聯合起來成立食用菌產業協會,按照無公害標準出臺了《食用菌栽培技術標準》。
“從那以后,鄭店菇被廣大收購商公認為放心菇。”楊國梁介紹說,食用菌安全得到保障后,鄭店菇農為了突破品種結構單一的“瓶頸”,還積極與臺資食用菌企業合作,引進秀珍菇、杏鮑菇、杯蕈等20多個珍稀新品種,促使食用菌栽培品種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