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時,先在這長方形的塑料筐底層鋪墊一層砂子,在砂子上面放泥巴,再在泥巴上放竹蓀種,再依次蓋上一層泥巴和松針,每一筐栽培十瓶竹蓀種,每筐能長50來朵竹蓀,栽一次可以收兩季。”技術員胡軍講起栽培技術來津津樂道。
話語間,我們感到大棚內好像下起了細雨,心里正納悶是怎么回事呢。“嗤——嗤——”,循聲望去,一個個噴頭正在給這些可愛的竹蛋噴水,整個大棚內霎時間彌漫著細細的水霧。
技術員胡軍告訴筆者,要讓竹蓀長得好,就要保持棚內的濕度,安裝上智能噴水設備后,噴水系統會根據濕度自動進行噴水。
據了解,在今年全國工商聯定點扶貧鄉鎮擴展到桂果鎮后,該公司立足于高端高效農業、加大科技投入、實施新法種植,工廠化立體栽培的竹蓀每層將達到3萬平米,種植面積45畝。
促進就業展風貌
走出大棚,只見一個個中老年人成群結隊,有的肩扛鋤頭、有的手提撮箕、有的背上背著背簍、還有的哼著小曲,一路歡聲笑語地走來。一看時間,快到下午兩點了,原來他們這是要到制種棚里去“上班”。
“以前我們種包谷時只能勉強糊口,現在土地流轉給公司,1畝地每年能得700斤大米的錢,在這里做這些輕巧的活路,一天能掙70塊錢,做得多的個把月能掙2000多塊呢!”綺陌村年近六旬的老人耿忠芬話后笑得合不攏嘴。
“這里很多人以前都種過竹蓀,對這活兒上手,能在家門口干自己熟悉的活,真是太好了!前些年我自己栽竹蓀時連本錢都差點拿不回來,現在有了這么大的基地讓我們經常有事做,還有專門的人作技術指導,不擔任何風險,我們只管賺‘干凈錢’,等錢掙多了,我還想加入他們的合作社參與分紅。”村民李發江打著如意算盤。
當天的天氣細雨綿綿,微風中帶著一絲絲涼意,氣溫比前幾日要低些,可這群村民卻在制種棚里樂呵呵地干得熱火朝天,早就把涼意拋向九霄云外。
“當地村民已經在基地就業的有120余人,每天有400多群眾來這里做工,光是專門種植竹蓀的就有160多人。”孫鈺告訴記者。
下一步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發揮后,估計可輻射帶動周邊500戶農戶開展竹蓀種植、拉動竹蓀種植各環節配套服務人員3000人以上就業、總共幫扶人口達5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