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墨綠帽,身披潔白裙,腳蹬淺紅靴,一群雪裙仙子正在林間翩翩起舞,散發淡淡清香,吸引村民前來采摘”。
近年來,織金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充分利用縣域豐富森林資源、土壤、氣候、水質等適宜竹蓀生長的自然條件,把林下竹蓀種植作為特色產業集中優勢發展,生機勃發,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初春時節,位于織金縣金鳳街道化垮社區林下竹蓀基地里一派繁忙的春種景象。村民們忙著鋪料、播種、消毒、覆土,搶抓農時在林下種植竹蓀。
村民拿出自己的林地進行入股分紅,并就近在基地務工,真正實現產業促就業,就業促增收。
“在基地務工,離家近,有工打,一天能掙100元左右,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年底還有分紅,這樣的生活很滿足。”金鳳街道化垮社區村民楊珍艷高興地說。
金鳳街道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采取群眾入股分紅的發展模式,種植林下竹蓀400余畝,帶動150戶農戶實現入股分紅和務工增收雙贏局面。
夏雨過后,走進三甲街道白巖腳社區林下竹蓀種植基地里,300畝的紅托竹蓀吮吸著雨水的甘露競相綻放,圓圓的腦袋探出外殼,潔白的紗裙晶瑩剔透,基地里散發出陣陣清香。
工人們從早上六點就開始采收成熟的竹蓀,隨著氣溫的上升,林地里的竹蓀不斷地冒出“小腦袋”,一天至少可以采收三到四次。
“基地的紅托竹蓀在未出土前,就已經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訂單,每天采摘的新鮮竹蓀通過順風空運發貨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鮮的竹蓀送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貴州恒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羅廷青介紹說。
三甲街道通過“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經營模式,種植林下竹蓀200畝,帶動50戶185人實現增收致富。
初秋早晨,走進雨霧朦朧的黑土鎮馬場村林下竹蓀基地,只見一個個穿“白裙”戴“灰帽”的“雪裙仙子”含羞地探出了頭。
在黑土鎮馬場村竹蓀基地里,村民們早早就上山來了,三三兩兩,提著竹筐,分散在基地的各個角落,小心翼翼地采摘竹蓀,生怕弄壞“仙子”的“白裙子”。
“村里年輕人都外出了,老人只能留在家帶孫子,經濟來源全靠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自從村里面建了這個竹蓀基地,每年到竹蓀種植、采收的季節,或者平時需要管護,基地都會通知村民來干活,每天工資100元,他們在家也能打點零工賺點錢,還能幫忙帶孫子。”黑土鎮馬場村村支書張應群說。
黑土鎮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林下種植竹蓀共1200畝,涉及全鎮4個村,帶動200余戶增收致富。
隆冬時節,位于織金縣熊家場鎮糯沖村的兩扇門山被霧氣籠罩起來。在山上挺拔的杉樹林下,800多個白色的節溫塑料棚分梯度整齊有序地排列著。
竹蓀基地用工量大,每天都有來自大寨村、陶家洞村、落石村的群眾在大棚內精心管護著竹蓀的生長、采摘。
“從搭棚到采摘我們夫妻倆全程參與,領了5萬余元工資。”王晉、金恩敏小兩口高興地說,“家門口的這個產業還是好,我們不僅可以在里面務工掙錢,還可以跟著種植專家學習技術,以后自己也可以嘗試著栽種紅托竹蓀,多一條致富的路子。”
熊家場鎮采取“以林養蓀、以蓀養林、蓀藥替種”的循環發展模式,種植林下竹蓀150余畝,開展培訓農民8期110余人次,帶動100戶農戶實現就業增收。
金鳳街道化垮社區、三甲街道白巖腳社區、黑土鎮馬場村、熊家場鎮糯沖村僅僅是織金縣發展林下竹蓀種植產業的一個縮影。2021年以來,織金縣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盤活土地資源,通過黨建引領、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主抓、群眾參與的運行模式,在金鳳、三甲、黑土、熊家場等24個鄉鎮(街道)種植林下竹蓀8921畝,從事竹蓀種植企業、合作社88家,竹蓀加工、營銷人員有1000余人,惠及農戶1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