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昌平區以板栗蘑等高檔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種植蓬勃發展。北京農學院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系主任張國慶說,通過建立“板栗樹枝杈或皮殼做菌棒—板栗蘑種植—菌棒養殖蚯蚓、家禽—有機肥料”循環鏈,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不僅對農村現有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循環轉換,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張國慶說,食用菌產業是“一箭四雕”的優質農業產業。它生產優質食用菌產品,豐富居民的菜籃子;它延長了傳統農業種植業,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它利用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降低了焚燒秸稈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同時,它的副產品是優質的有機肥,促進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僅2008年,昌平區食用菌推廣基地創造的產值就超過了1000萬元。“在北京市通州區食用菌產業的核心區——永樂店鎮食用菌產業園,盛產靈芝、銀耳、竹蓀等珍稀菌菇,年產量可達3000多噸。”
食用菌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具備抗癌、抗衰老等保健功效,消費量也逐年增加。據張國慶介紹,北京食用菌產業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主要試點設在豐臺區、昌平區,此后,食用菌產業逐漸興起并擴散到其他縣區,現在還出現了“觀花采菇”“菇果同采”“食用菌農家樂”等特色農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