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山東省臨沂蘭山區汪溝鎮的昊林食用菌示范基地里,劉洪林在自己的黑木耳大棚里觀察掛在空中的環保降解袋,袋子里裝的是原始森林百年以上的硬雜木鋸末,黑木耳就是在這些腐木上生長起來。目前,劉洪林的黑木耳種植規模達100萬袋,產值大約有1000萬元。他表示種植黑木耳比種植普通農作物收益來的快也來的多,一畝地種植黑木耳收入是種植普通農作物的10到20倍。
據了解,臨沂的自然地理環境并不適合種植黑木耳,但只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培育引進外地的菌種,精心呵護還是能夠成功培育出黑木耳的。劉洪林從2013年10月份開始試驗培育黑木耳菌種,由于菌類生長對溫度的把控十分嚴格,而黑木耳的生長溫度要求近似人體常溫,到了溫度驟降的晚上,技術員為了控制好溫度就摟著菌種睡覺,這樣堅持摟了100個夜晚,直到菌種培養成功。圓柱型的黑木耳環保降解袋一般要打230個孔,經過360度立體旋轉照射,用沂蒙山泉水灌溉,經過八九十天的培育期黑木耳就能從孔里長出來。在菌種培育期間,劉洪林還經常向請專家請求指導,從開始考察到第一批菌種培養成功,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黑木耳360度立體旋轉種植技術是由劉洪林率先提出并試驗成功,他正在為此項技術申請專利,據劉洪林分析,如果讓黑木耳垂直分布9層降解袋,那將使得普通地栽黑木耳面積擴大9倍,一年平均能種3茬,如果這些數據能夠得到實現,劉洪林的這種黑木耳種植將達到普通作物畝產值的270倍。三年來,在劉洪林的帶動下,當地1000多名閑散農戶實現了共同致富,產值突破一億六千萬元將變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