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們在自動化輸送鏈旁作業。劉明明 攝
數萬個培養基在溫室中生長菌絲。劉明明 攝
從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到食用菌研發生產,再到有機肥加工,最后還原農田,廣饒縣依托產業優勢,讓食用菌循環鏈轉起來,做到了取自農業,回歸農業。
今天上午9:40,記者來到廣饒縣花官農業產業園的山東榮豐食用菌有限公司,看到一條自動化不銹鋼傳送帶連接著食用菌裝瓶室、培養室、栽培車間和包裝車間,一瓶瓶剛長成的白玉菇和蟹味菇在傳送帶上慢慢流動,去往下一個生產環節。
據公司事業部總經理齊佑國介紹,這里是山東省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產量4萬多噸。培養食用菌的培養基是用田野里收來的玉米芯、麩皮和秸稈等制作而成。生產完食用菌的培養基被用作有機肥加工,最后回歸到農田里。這種循環生產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被列為2011年全國第一批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項目。
齊佑國說,公司目前的兩個廠房占地5.5萬畝,雇傭了周邊農村的600多個勞動力,“主要是婦女,這樣既離家不遠,又能多一份收入。”如今,公司已經在全國26個城市建立了銷售點。由于食用菌需要冷鏈配送,因此又帶動了當地物流業的發展。
明年春天,該公司將在周邊農村建設雙孢菇基地,到農戶家去養殖食用菌。長成的食用菌農戶可以自己賣,也可以等待公司統一回收,“這樣就能保證周邊村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