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富錦大地,在充沛的雨水的滋潤下,水田里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莖稈。在錦山鎮民興水稻育苗基地的102棟育苗大棚,記者看到,大棚早已“騰籠換鳥”,一列列食用菌菌棒整齊地排列著,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采摘香菇。富錦市的水稻育苗大棚的二次利用,催生了一個帶領農民致富的龍頭企業--錦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富錦市大力實施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已成為“全國水稻第一縣”,2013年該市水田面積發展到230萬畝,全市水稻育秧大棚35916棟。過去,這些育秧大棚隨著水稻插秧結束,它們就完成了使命,被人們拋棄在那里飽嘗風雨的侵蝕。
如何提高水稻育秧大棚的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讓其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富錦市的決策者在項目引進過程中,把這個廣大農民看得見、摸得著,能參與的項目作為做大做強的重點項目,多方尋找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項目投資者,參與企業合作,組織好農民參與,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向項目作出重大的政策傾斜,做大該市食用菌產業。
“是富錦市的優惠政策和大力幫扶堅定了我發展大棚香菇的信心。”在基地的大棚里,錦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董事長遼寧客商艾偉說。去年10月,面臨生意轉型的艾偉被富錦市的優惠政策吸引承包了錦山鎮民興水稻育苗基地發展大棚香菇項目。為了孵化項目,早日催生這個富民產業,錦山鎮主動投資為項目購進3臺高壓滅菌爐。促使了大棚香菇項目在2012年春節開始投產,預計今年產香菇30萬公斤,產值240萬元,創造效益60萬元。
今年,富錦市政府投入資金1500萬元進一步催生做大香菇項目。錦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項目計劃總投資5500萬元,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種植面積11.8萬平方米。2013年計劃投資3500萬元,計劃完成養菇棚、產菇棚和菌棒生產加工車間、冷庫等土建工程建設,引進國內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形成年生產500萬棒、產菇500萬公斤的能力。目前,企業已購進國內最先進的菌棒生產線,冷庫、菌種室、育種室正在緊鑼密鼓地興建。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形成年加工香菇生產棒1000萬棒,產鮮菇1000萬公斤的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利潤2000萬元。
“錦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將和廣大農民攜手,把最大利益讓給菇農,企業將在助農增收過程中實現雙贏”。艾偉說。目前,合作社與國內菌類生產銷售企業龍頭北京中菌菌業有限公司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面向農戶采取了“5個一”的合作服務模式:即由合作社為種植戶統一生產菌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回收、統一銷售。極大地降低了種植農戶的風險,使周邊的30多戶農戶紛紛加入進來。
錦山鎮仁和村農戶李景坤是較早加入合作社的“吃螃蟹者”,他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菌棒的培植成本3元左右,平均出產2斤香菇。保守按每斤利潤1.5元計算。一棟大棚種植1萬棒菌棒,就是3萬元的純收入,一個三口之家護理10棟大棚手拿把掐,那利潤就是30萬。李景坤告訴記者,過去被人遺忘的水稻育秧大棚,如今已經成了農民眼里的“香餑餑”,成了農民“瘋”搶的“致富棚”。
“黑龍江有著發展香菇得天獨厚的優勢。”艾偉告訴記者,由于氣候原因,黑龍江的香菇不但品質好、產量高,而且上市時間恰好是南方香菇生產的斷檔期。富錦發展香菇生產同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全國水稻第一縣,富錦的水稻育秧大棚的數量和規模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合作社有信心和富錦農戶攜手,把富錦建設成為黑龍江最大的香菇生產加工集散地,讓富錦香菇香飄萬里,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原標題:富錦水稻大棚二次利用催生食用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