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溆浦縣委、縣政府把“加快農業現代化”提到了重要位置并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現代農業優惠政策。好政策給了肖喜林更多的信心,他開始著手落實項目,與縣農辦及農行負責人前往浙江龍泉縣考察,2010年引進該技術后,在盧峰鎮進行了試種,當年,試種取得初步成功!肖喜林躊躇滿志,正當他準備大干一番時,菌包發生污染,導致大面積壞死,公司一下虧損400多萬元。本來就是釜底抽薪的他,面對這次雪上加霜的打擊,幾乎失去了信心。正當他不知所措時,溆浦縣委、縣政府通過努力聯絡到了全國食用菌協會的專家山西大同廣靈縣柳盤山。為把柳盤山請來溆浦,他親自前往山西。通過推心置腹地溝通,真情打動了柳盤山,他欣然來到了溆浦。
柳盤山對溆浦各地的地理環境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終于找出導致黑木耳菌包壞死的主要原因,破解了這一難題。有了技術顧問,加上縣農辦、農行的支持,他信心十足,2010年5月,肖喜林籌資1500萬元成立了溆浦縣春和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時,他就樹立了一個宗旨:把農業當做企業的發展使命,把帶動農民致富作為企業的不變追求。
為做好推廣工作,肖喜林奔波在工廠和基地之間,以傳授黑木耳種植知識的方法改變農村的貧窮面貌,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帶動農戶增收,用“保底不封頂”的承諾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春和”模式得到溆浦縣委、政府的高度關注,懷化市副市長、溆浦縣委書記李自成,溆浦縣委副書記、縣長李衛林多次到企業調研指導,并專門成立了食用菌領導小組,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
目前,公司已經組建了以柳盤山為中心的近30余人的專業技術團隊,負責對各合作社、基地的技術指導,種植基地遍布全縣的22個鄉鎮64個村,并發展到安化、辰溪、洪江等周邊縣市的鄉鎮,年產值過億元。公司的“仿生地栽黑木耳”項目被列入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計劃省重點項目,懷化市農行重點支持項目,黑木耳種植已成為溆浦山區群眾致富的重要渠道。
帶動:冬春農閑地變成萬元田
“當然有信心,有過一些小挫折,才能積累更多的經驗。”小橫垅鄉高臺村種植戶田小平告訴記者,在去年3畝的基礎上,今年他通過土地流轉,已將黑木耳種植發展到18畝。由于公司發包時間推遲,影響了黑木耳的生長,去年,該鄉黑木耳收成普遍較低,每畝產量僅為1100斤,但即便如此,像田小平這樣的230戶種植戶畝產還凈賺了7000元。
有了過硬的技術作支撐,統一規范化的管理則顯得尤其重要,為將菌包及時發給種植戶,不影響黑木耳生長,公司今年在鞏固50多個專業合作社指導田間管理的基礎上,于龍潭、小橫垅、讓家溪、江口及辰溪的上蒲溪等地設立了5個分廠,負責菌包的生產、運送及技術指導,不但降低了成本,更提高了效率,確保了菌包在10月前全部下田。今年,該鄉黑木耳種植面積從去年的240畝增加到320畝,發展種植戶260戶。
“一棒做的好有二兩、三兩,一兩有三塊錢,一畝田有7500棒,收入就有一兩萬。”說起黑木耳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思蒙鄉仁里沖村村民雷生愛掐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明細賬。雷生愛以前在東北打工,由于路程遠,幾乎很少回家,今年上半年回家,算了一筆經濟賬后,也加入了合作社,開始了黑木耳種植。截止目前為止,思蒙鄉黑木耳種植面積已達100余畝,“黑色花朵”成為移民村村民發家致富的新希望。
“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肖喜林告訴記者,春和“懶人農業”發展模式受到種植戶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黑木耳種植與水稻種植相結合,讓水稻收割后的“空檔”變成了農民致富的“黃金期”。因黑木耳種植更適宜于溫差較大的偏遠山區,農戶將水稻收割后的閑置田,平整后直接移入黑木耳菌包,坐等采摘收獲“真金白銀”。
江口鎮上斯文村位于溆浦與辰溪的交界地,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外出務工收入成為全村主要經濟來源,2008年該村年人均收入僅為600元,缺乏資源和產業的支撐,該村成為典型的貧困村。為積極探索村民脫貧致富路,村長向憲禮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調研,瞄準了黑木耳種植產業,2012年9月,他帶頭將自己的2畝田納入該村210畝基地進行試生產,發展種植戶200戶,僅此一項,全村預計可增加收入近200萬元,人均增收近千元。
“肯定劃算,反正沒事做閑著,干一天就能凈賺上百元。”該村村民米紅芳,從浙江打工回鄉探親,由于村里的黑木耳種植,她在家門口就輕松掙到了打工錢。在9月到10月的黑木耳菌棒下田的近兩個月里,掙到勞務費近5000元,包括菌包接種、菌包下田擺放和拉鐵絲,全村用工高峰期每天達80人,兩個月不到該村村民賺回勞務費60萬元。據村長向憲禮介紹,該村2013年發展種植戶400戶,種植面積達到400畝,黑木耳種植將成為該村的主打產業。
公司負責技術和銷售,合作社統一田間管理,但是黑木耳種植前期仍然需每畝近兩萬多元的投入。該縣一些邊遠的山區百姓,由于沒有富余資金,讓他們對黑木耳種植“敬而遠之”。為解決種植戶的籌資難題,春和公司與該縣農業銀行聯手,以公司的資產進行抵押,用產業帶動、共同發放管理“三農”貸款的模式,為困難的種植戶每戶發放3—5萬元的小額貸款,扶持他們種植黑木耳。
2012年11月,省農行系統的“三農”工作會議在溆浦召開,公司的黑木耳產業項目及運作模式作為此次會議的重點項目進行了大力推廣。沒有了資金投入的壓力,人人都能參與黑木耳的種植,到2012年10月底,該縣黑木耳種植戶已涉及22個鄉鎮64個村1866戶,種植面積6000多畝,農民增收達4000多萬元,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3000多人,有力地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