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同行逐鹿
目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處于起步階段,2010年工廠化生產實現產能30萬噸左右,僅占全國總量不到2%。2011年全國工廠化食用菌日產量達到3181.3噸,同比增長85%。這些數字,與產菌強國日本和韓國相比,去之甚遠。
日韓兩國也是亞洲地區的食用菌主要生產國,其工廠化生產水平極高,分別達80%和60%。受益于此,日本的出口量雖比我國略輸一籌,但價格上卻有明顯優勢。在國際市場上,日本香菇由于質量上乘每噸賣價達2.8~3.2萬美元,比我國香菇售價每噸高出近2倍。韓國年出口約450萬噸,是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
傳統上我國食用菌出口市場為日本、歐美、香港和東南亞,日本市場正在下滑、歐美市場在增長。近幾年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額以10%~15%增長、出口單價逐年上升;面對人民幣升值、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食品安全”等諸多不利因素,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低工廠化生產水平隱藏的不只是行業整體的低效益問題,還有岌岌可危的市場份額。以粗放式增長為主的中國食用菌市場,行業平均利潤率相對較高,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外同行并不滿足在國際市場上同臺競技,而是積極籌劃在中國投資設廠。例如日本、韓國等,其具備工廠化生產歷史時間長、產品開發能力強、資金雄厚的優勢,如果國內仍維持目前的傳統生產模式,未來將難以抵擋其在質量和價格方面的雙重打擊,而面臨國內外市場份額流失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