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一路高歌
在享受“公司 + 農戶”所帶來的收益甜頭的同時,另外一種由資本助推的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模式也在慢慢萌芽。在一家食用菌生產企業的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現場,食用菌被栽種在塑料包裹的營養土上,菇出頭便被割,通過農超對接,優質的杏鮑菇直接經超市進入市民餐桌。在工廠生產杏鮑菇的種運銷過程中,有機融合了農業一產、二產(工廠化)、三產(檢測、流通)。
近幾年,我國在一線發達城市的食用菌工廠化快速發展,每年都有數十個日生產能力在4~20噸的食用菌工廠建成。2006年我國工廠化企業僅為46家,2011年就已經達到652家,五年累計增長逾14倍。
工廠化生產有許多傳統農耕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方面室內溫-濕度環境的人工可調節能夠保證穩定良好的養殖環境,這與普通農戶所種植的食用菌相比,產品質量和產量都更穩定;同時可實現反季節生產,使鮮品周年穩定供應,彌補了秋夏兩季農戶無法保證生產的市場缺口。
工廠化實現了分工生產,不僅提高了菇房利用效率,還提高了生產效益。食用菌最初起源于園藝方式的生產栽培,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化的進程,最終形成了食用菌工業,實現了專業化分工,如歐美雙孢蘑菇的生產,從菌種、堆肥、播種、發菌、出菇、采收全部由栽培者完成,發展到由菌種、堆肥、發菌、栽培四家公司分工完成。這樣細致的分工使得每個環節更加流暢,技術性加強,同時也便于統一管理。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專業化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是必然趨勢。
就當前的狀況來看,我國食用菌產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科研力度,擴大工廠化生產規模,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食用菌產業必將打破傳統栽培模式,形成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標準化生產、行業龍頭企業引領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但無論是技術科研還是設備廠房建設,工廠化生產都急需大量資金的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