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需求年均增長18%~20%
食用菌的栽培,很少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無論山區、平原、湖區和丘陵等地區均可;可以高度立體化、集約化和工廠化栽培;也可分層分袋、間種和套種。而且我國又擁有種植食用菌所需的得天獨厚的國土和地理氣候條件,再加上菇農豐富的養殖經驗,和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在這場市場競逐中,我國擁有許多的先天優勢。
鮮菇消費量也在逐年上升,香港:4.8千克/人·年,法國:4.5千克/人·年,日本:3.0千克/人·年,美國: 1.5 千克 / 人·年,中國0.5 千克 /人·年。
僅就菌類產品中的木耳來看,日本近20年黑木耳消費增長了220倍,韓國、東南亞及我國港澳臺的需求量也很大,國際市場價格較高,優質木耳賣到2.5萬美元/噸,德國鮮(水發)木耳售價達1.8萬元/噸。
食用菌消費主要集中在家庭消費和餐館酒樓等大眾消費市場。據對北京等 500 個大城市的家庭抽樣調查,家庭年食用菌餐飲消費約在16千克以上,家庭消費的穩定增長已經成為拉動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飲食和食用菌消費知識的普及,尤其是媒體的宣傳推介及各種蘑菇文化節和酒樓飯店不斷開發出菌菇菜肴的傳播推廣,全國食用菌餐飲消費需求平均每年以18%~20%的速度增長,餐館酒樓的菌菜新品開發也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
決定食用菌產業快速生長的最關鍵因素,是其契合了農民尋求脫貧致富的需求。作為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食用菌的進入門檻極低,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早期進入的農民獲利后,又吸引更多的農民爭相仿效,而發現這一產品市場需求的公司則派人到中國大江南北收菇,再販售到農批市場,這一“公司+農戶”的利益共生關系就這樣自發建立,并因為持續不斷的獲利而走上了復制蔓延的路徑。當今世界再難找到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動員如此之多的農民來發展食用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