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記者來到隨州市三里崗鎮吉祥寺村,沿路一片片香菇大棚十分耀眼,驕傲的展示著中國香菇之鄉的幸福生活。
“我和老伴今年種了2500袋香菇,在村里算是少的,每袋的凈利潤最少5元,一年的收入可達到2萬元。”在三里崗鎮吉祥村的香菇種植大棚里,60歲的村民汪福龍手里拿著剛采摘的香菇,高興的對記者說。
三里崗鎮很早就有野生香菇,人工段木栽培始自上世紀70年代。1978年冬,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新美帶領他的研究生和三里崗回鄉知識青年在三里崗鎮辦起第一個人工段木栽培香菇實驗場。從此,三里崗鎮香菇走上科學發展的產業化之路。此后,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普及,三里崗鎮出現了“村村辦菇場、家家種香菇”的局面。目前,三里崗鎮香菇已成為湖北省第一大出口農產品,這里有全國最大的出口香菇標準化栽培示范基地,以及中南地區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三里崗鎮90%的農戶種香菇,財政收入的90%、農村人平純收入的90%都來自香菇產業。
“三里崗香菇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暢銷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吉祥寺村書記張國勇自豪的說。“村里人人有事做,有錢賺。大伙賺了錢,全國去買香菇,買香菇,生活非常充實,日子過得也很富裕。”
三里崗鎮采用“公司+標準化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實施規?;?、標準化生產,香菇的品質和質量都有保障。為做大做強香菇產業,三里崗鎮不斷加大技術服務力度,與華中農業大學等食用菌栽培方面的專家教授結成“對子”,定期邀請他們走進菇棚,指導菇農提高無公害栽培技術。在改進栽培技術的同時三里崗鎮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由村干部帶頭,成立香菇生產合作社,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等方式,引導農民群眾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高香菇質量和經濟效益。目前,該鎮已實現產值1億元,菇農增收1000余萬元,戶平均增收近萬元。
“2012年,我們已給村民組織8次專業科技技術培訓,并與建始縣建立產企合作,與他們簽訂180萬的鋸末采購合同,解決了菇農的原材料采購問題。”張國勇說,他們下一步準備積極地尋求合作伙伴,盡量聯系多一點的食品加工企業,來帶動香菇產業的發展。
張國勇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2012年,吉祥寺村已經實現人均收入1.2萬元,比2006年增長50%。未來的5年里,我們將全面把握機遇,積極引導村民真抓實干,確保實現全村建成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