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隨州市三里崗鎮香菇大市場旁的一個栽培實驗棚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邊銀丙和他的學生們以稻草、玉米稈、檸條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試驗取得了新突破,小香菇長勢喜人。
1979年,華農真菌專家楊新美跋山涉水到處尋找香菇栽培的試驗基地,最終將目光鎖定在隨州三里崗鎮,這里最適合栽培香菇。在楊新美教授指導下,他的助手和研究生們在三里崗連續蹲點三年開展試驗,精心篩選出兩個高產品種,開發了多項技術,使香菇段木栽培從半人工栽培跨入人工栽培階段,段木產量激增10倍。
上世紀90年代,楊先生的弟子羅信昌教授、呂作舟教授等人接過為隨州香菇產業服務的旗幟,與當地菇農一道,開展了袋栽花菇的技術革新,找到了用木屑和麩皮代替櫟木,栽培適宜干制出口的花菇,不僅解決了櫟木資源緊張的難題,而且為隨州贏得了“中國香菇之鄉”的美譽,帶動了湖北省香菇出口連續7年名列全國第一。
作為華農食用菌學科第三代“掌門人”的邊銀丙繼續定位于三里崗。過去8年來,邊銀丙團隊選育了13個通過國家或省級認定的食用菌新品種,共獲準6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國家和湖北省科技成果進步獎各1項,邊銀丙也捧得中國菌物學會頒發的“香菇產業突出貢獻獎”。
如今,隨縣三里崗鎮90%的農戶種香菇,當地財政收入的90%和農村人口純收入的90%都來自香菇產業,三里崗香菇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州已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香菇交易集散地和區域性菌種生產供應基地,年產值近200億元,帶動30多萬人增收。在三里崗吉祥寺村,菇農建成了“村友淘”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40多家菇農在網上淘金,把“山貨”賣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