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夜晚格外冷,當我們驅車來到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紅石村青松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思坤家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山了。整潔的農家小院里炊煙裊裊,灶膛里的柴火燒得很旺,空氣中彌漫著農家飯菜的香味。一家人圍坐桌前,邊吃邊談論著今年的收成。
得知有記者采訪,一些社員聞訊趕到了姜思坤家。這些人中的一些木耳大戶年收入高達20多萬元,是什么“靈丹妙藥”讓當地農民有了如此高的收入?
合作社成員老王說:“這個功勞完全歸功于姜理事長。他自2002年任紅石村一社主任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木耳產業。2005年,他帶領全社把一個靠政府救濟的貧困社,發展成了一個黑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
多年來,姜思坤努力鉆研農村實用技術,并多次到蛟河市黃松甸鎮等地參觀學習。2004年他帶領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植,建起了25棟日光溫室,春耳、秋耳年種植達210萬袋,農戶僅此一項可純收入210萬元。今年,紅石砬子鎮黑木耳種植達到500萬袋,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專業合作社現已建成日光溫室36棟,占地10.32公頃,年培養黑木耳苗近300萬袋,純收入達到300多萬元。
在談話中我們得知,紅石村的黑木耳無農藥殘留,質量好,連續五年被省進出口檢驗檢疫局批準為吉林省食用菌出口基地,產品遠銷到美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同時成為鎮域主導產業。老姜自豪地說:“提高技術,改進技術,產量一定能上去。”一位社員搶著說:“思坤不僅改進了裝袋技術,還改進了蒸爐,縮短了熏蒸時間,還避免了長出的木耳有大結節,這樣不僅增加了木耳產量,長出的木耳還沒有大根。”
月至中天,我們從老姜的家里出來,看著滿天的星星,想到這個夜晚和幾名老鄉談論的話題,記者一行人都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