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陰訊 近年來,野店鎮野店村組織成立了“食用菌產銷合作社”,為菇農實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將不起眼的“小蘑菇”種成了群眾致富的大產業。目前,全村建食用菌大棚98個,發展合作社社員98戶,年產鮮菇250噸,實現銷售收入140余萬元。
2002年初,該村“兩委”因勢利導,組織本村16戶蔬菜種植大戶到平邑、諸城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建起了16個大棚。4個月后,所種雞腿菇喜獲豐收,實現產值13萬元,平均每個棚收入8000多元。良好的經濟效益激發了村民種菇的積極性。為做大做強蘑菇產業,聯合起來闖市場,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村“兩委”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引導菇農組建了“食用菌產銷合作社”。
合作社在運行中,把服務放在突出位置來抓,促進了產業的大發展。一是統一互換土地,化零為整。在全體社員廣泛討論、民主協商、保證原承包地數量不變的前提下,對44戶社員的土地進行了調整集中,實現了一戶一大塊。二是統一購料建設大棚。本著“節省生產成本”的原則,合作社經多方聯系,從沂源、蘭山等地購進鋼梁1000余架,草苫子4000多片,遮陽網500多公斤,大棚膜1000多公斤,按需發放到了菇農手中,為社員節省資金近2萬元。三是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積極與有關企業聯系,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統一購進菌種、配料提供給社員,為社員節省資金。四是統一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根據發展需要,合作社每年從鄒城、棗莊等地聘請種菇專家,召開生產現場會,手把手地作示范,巡回各棚作指導,確保了食用菌種植的健康發展。
合作社積極拓寬銷售渠道,與平邑縣金籃子公司簽訂了生產銷售合同,與河北、天津、棗莊等地的客戶建立了長期的銷售關系。合作社還根據“雞腿菇”收獲期長、零星采摘次數多、不耐儲藏等特點,適應市場需求,引領菇農把鮮蘑菇加工成“腌漬菇”,拉長增收的產業鏈。僅此一項,年可為菇農增加收入40多萬元。 (公丕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