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從巴東縣水布埡集鎮駕車出發,一路越過河流、密林、山巒,到達海拔1800米的龍坪村。
不遠處,村民譚德富家的院壩里機器聲轟隆,工人正在進行蜜環菌生產準備工作。“鋸末是基礎原料,還要麩皮、玉米、黃豆、石膏等10余種配料。9月1日正式開工,計劃制作5萬瓶蜜環菌?!弊T德富說,“蜜環菌是天麻的‘營養專線’,要搶抓時令趕制,一刻也慢不得?!?/p>
龍坪村屬于高山村落,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非常適宜天麻生長。經過10余載接力探路,龍坪村發展了2000余畝天麻田,成為“億元天麻村”。
譚德富回憶,他早在1994年就嘗試種植天麻。當時,他從山上挖回野生天麻在地里試種,沒想到喜獲豐收,一筐天麻賺得150元。
嘗到甜頭后,譚德富的勁頭更足了,天麻一年比一年種得多,卻在2000年栽了一個大跟頭:由于蜜環菌質量不達標,天麻產量跌入低谷,7萬元本錢打了水漂。
痛定思痛,譚德富總結原因:蜜環菌是天麻生長的關鍵,只有把蜜環菌生產加工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天麻豐產的底氣。
于是,譚德富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引進蜜環菌母種,通過對母種改良、轉擴,培育出適宜本地氣候的生產種,并辦起了蜜環菌加工作坊。
2013年,譚德富再次迎來轉折:他光榮入黨,成為一名沖在產業第一線的黨員。
“我是一名黨員,就要帶好頭,帶著鄉親們把天麻產業飯吃得更香、更甜?!弊T德富為自己設定了三個目標角色:黨員先鋒、致富帶頭人、科技特派員。
“黨員要發揮先鋒作用,就要把服務陣地建在群眾中間?!?014年,譚德富投資18萬元,建成占地4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引進殺菌鍋、鍋爐、鋸末粉碎機等設備,在9月至12月的蜜環菌生產期,吸納周邊群眾務工,支付工資逾15萬元。
村民許啟才農忙時下地種田,秋收后到譚德富的蜜環菌生產車間做工,掙點零用錢,他說:“沾了老譚的光,四季不閑著,收入不斷檔。”
去年,“一畝八分地種出58萬元”的天麻高產傳奇在龍坪村誕生,創造者名叫譚克華,幕后的技術支持則是譚德富。譚德富免費為譚克華傳授天麻種植秘訣,講解管護關鍵技術,將科技含量轉化成天麻產量。
如今,譚德富將技術課堂搬到田間,為全村天麻種植戶傳播科技種子。
900多公里外的甘肅省隴南市康縣,一塊塊天麻田里,當地天麻種植戶時常和譚德富視頻連線,在線咨詢技術難題,他的線上課堂穿越山河,一路奔向西北。
作為康縣“天麻產業科技特派員”,每年年初、年中兩個時段,譚德富要輾轉康縣10余個鄉鎮,走進天麻基地指導菌種生產、品種改良,成為康縣天麻種植戶的“好幫手”。
“越來越多的鄉親腰包鼓了,我這個黨員分量也越來越重了,一切努力都值得!”譚德富帶領村民,經過一次次摸索,最終將產業落腳到天麻種植上,走上了帶農致富的康莊大道。
31個四季輪回,譚德富深耕大山深處,以黨員示范、科技賦能,為村民增收致富注入精神能量、科技養分。
“在龍坪村天麻產業一線,譚德富是先鋒代表中的一員,村里還有譚克勇、覃中喜等天麻‘土專家’,試水有性繁殖零代麻種、桶裝天麻栽植等新技術,引領種源優選、品種優化,推動天麻產業從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彼紙烘傸h委組織委員譚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