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名片:沈恒勝,博士,福建農科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農作物秸稈及廢棄物的品質分析與利用以及自然資源管理。在國內外一級刊物發表相關論文30多篇。
一直以來,食用菌因其特有的營養和提高人體機體免疫能力的功效,被公認為健康食品。無疑,食用菌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我省是食用菌大省,但傳統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是用闊葉木和木屑作為生產原料,這直接導致了菌業生產與林業生態平衡之間的尖銳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長期從事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的沈恒勝博士日前表示:“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大有作為。”
據了解,目前,我省不少地方的農作物秸稈多以廢棄為主。例如早稻秸稈,每到夏季農民朋友為搶收搶種,一般都將早稻秸稈廢棄一旁,有的甚至焚燒秸稈,造成環境污染。
研究表明,農作物秸稈與木屑相比,化學組成與物理性狀雖有所差異,但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做食用菌栽培基料,不會影響食用菌生產的生物效率。不僅草腐菌可以100%地利用稻草做基料進行栽培,木腐菌的基料同樣也可以用一定比例的稻草替代木屑,替代比例可以高達40%。而且,如果大面積推廣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不僅能變廢為寶,還能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開發有機農業發揮積極作用。
沈恒勝認為,農作物秸稈用于栽培食用菌之后,廢渣既可以回田下地,作為良好的有機肥料,使大田作物豐收,產量增加,又可作為營養豐富的牲畜飼料,這些都能促進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據介紹,我省食用菌的栽培料一般以屑狀、粉狀為主。以往有些農作物秸稈特別是水稻秸稈加工成草粉狀基料難度大,對機械損傷較大。但現在,經省農科院有關專家的研究,這一難題已經解決。一臺稻草粉加工機械僅4000多元,一小時能粉碎稻草粉近150公斤。作為食用菌的生產大戶,完全可以通過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另外,沈博士提醒廣大農戶:早稻草的營養品質優于晚稻草;用于粉碎加工和栽培食用菌的水稻秸稈一定要晾曬至八九成干;要避免收割后的秸稈被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