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飼料成了致富寶
“過去在敦煌農村,棉籽殼充其量是牛羊的飼料,沒有用于平菇種植原前,附加值很低。”熟悉農村的敦煌電臺記者劉學智說。敦煌是甘肅省棉花生產的主要基,全市每年棉花播種面積均在20萬左右,平菇生產的最佳原料棉籽殼來充足,發展平菇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源優勢。
“敦煌平菇產業規模近年來能夠不擴大,主要原因就是平菇生產的門檻低,平菇在生產管理和要求的技術含上相對其他食用菌來說,具有投入、管理方便、技術含量低等特點,特別宜于資金不多、有閑散庭院和富余勞力的農戶發展;生產原料來源充足,菇生產需要的原料棉殼實現就地采,降低了生產成本。”敦煌市農業廣播械化學校農藝師龔彩霞如是說。
作為《敦煌平菇周年生產技術試研究與示范推廣》科研項目的“領銜人”,龔彩霞在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和組織實施中,與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姜生林一道,首先看到了原料足、前景好的市場潛力,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綠色通道。
那么,敦煌平菇產業是個什么樣的狀況呢?參加科研項目的技術人員分析說,目前嚴重影響平菇產業的主要因素是,敦煌冬季氣溫過低和夏季氣溫過高,導致發菌、出菇困難,不能實現周年生產。同時由于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導致敦煌市場平菇供應很不穩定,價格大起大落,嚴重影響了市場消費和菇農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沒有實現立體種植間作套種,設施栽培空間浪費大,單位土地產出率低。
找準癥結巧破難題
“通過進一步試驗示范新品種,探索栽培新模式,是解決當前困擾敦煌平菇產業實現周年生產的主要技術難題。”敦煌市農業廣播機械化學校校長、高級農藝師閆述祥說。
為了解決敦煌平菇生產中越冬越夏栽培難的問題,使敦煌平菇生產實現周年生產、均衡供應,科研項目組的技術人員從2008年到2009年,針對制約敦煌平菇產業的技術性難題,先后開展了日光溫室平菇冬季與越夏栽培品種篩選試驗、二代日光溫室黃瓜間作平菇、辣椒套種平菇、西瓜———平菇高效栽培示范、平菇半地下式菇房反季節越夏栽培試驗等以抗病高產新品種篩選、反季節越夏和越冬栽培技術、立體栽培技術為重點研究內容的試驗示范17項,總結出了適合敦煌及周邊地區推廣應用的《敦煌地區平菇周年生產栽培技術要點》。科研項目組對平菇不同溫型品種鑒定試驗上,引進不同溫型平菇品種20多個,通過調查分析了不同品種生育期、溫度適應性、生物學轉化率、商品性、抗病性等課題,經過反復試驗,篩選出了適宜敦煌冬季氣候條件下進行日光節能溫室栽培的5920、灰平719中低溫型品種,適宜越夏栽培的高抗新豐、優平680和1290高溫型高產、抗病、優質菇品種。
廢料變寶的華麗“蝶變”
經過近5年時間的實驗,敦煌平菇周年生產技術試驗科研項目組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敦煌農村掀起了棉籽殼種植平菇的熱潮。一時間,“變廢為寶、增加收入”成了村頭巷尾最熱門的話題。平菇半地下式菇房反季節越夏栽培、日光溫室冬季栽培平菇技術示范、陰陽結合型日光溫室西瓜———平菇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平菇室外發菌室內出菇越夏栽培技術示范等試驗示范項目,不僅探索出了新的栽培模式,解決了在敦煌盛夏和隆冬季節,平菇栽培無法發菌、出菇,易受雜菌污染、栽培風險高的問題,而且實現了平菇周年生產降低了平菇生產的風險,增加了菇農收入。與此同時,平菇污染料袋再利用技術試驗,實現了因雜菌污染而導致發菌失敗污染料袋的二次利用,進一步降低了平菇栽培風險;室外發菌室內出菇越夏栽培技術試驗,實現了利用簡易菇房在敦煌盛夏無需輔助制冷設備的情況下進行平菇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尤其是在日光溫室平菇間作套種立體栽培技術示范上,科研項目組開展了不同模式間作套種立體栽培技術示范等試驗示范3項,使溫室畝效益達到3萬元至5萬元,為敦煌高產田創建工作做出積極貢獻,輻射帶動,促進我市日光溫室產業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
通過敦煌平菇周年生產技術試驗科研項目組的試驗示范,近兩年來,累計示范推廣1150畝,實際年均畝增收為2100元,累計為農民增加收入達24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