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最愛的人啊,請不要拒絕心中火熱感受……” 12日,記者來到青川三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遠遠就聽見了不知是誰家音響正放著流行歌曲。
循聲找去,聲音來源竟是唯鴻公司對面的小賣部,小賣部女主人吳輝清看見記者來訪,開朗地笑了。
小賣部去年3月才開張。她告訴記者:“今年我們租了2.5畝大棚種竹菌。我是本地人,老公是‘倒插門’。我們這個年紀的至少還有10戶都是‘倒插門’,兒女成家后都還在村里住。”
這塊土地魅力何在?
唯鴻公司生產經理陳利川的一句話讓我們找到了一點答案:“我們公司主要做的香菇加工,包括切成各個規格的顆粒、烘干蘑菇等,產品全部銷往韓國。”
土地流轉 菌棚賽農田
三鍋鄉位于青川縣西部,地處摩天嶺南麓,川、甘兩省交接地帶,距青川縣城33公里,青平(青川-平武)公路由東至西橫穿全境。而民興、民利村的周圍都是大山,這里就是名副其實的小盆地。
汽車經過青川縣三鍋鄉場鎮后,一座近10米高的“蘑菇”雕塑映入記者眼簾,“菌桿”上寫著“中國食用菌之鄉”。這里就是三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遠遠就能看見用黑色遮陽網蓋好的大片溫室大棚。核心區在民興、民利村的三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于2009年3月規劃實施建設,2012年5月全面建成。園區東起三鍋鄉楊柳村分水嶺,西至橋樓鄉青石壩茶園,占地面積12000畝,覆蓋農戶2100戶7500余人。建設總投資2.4億元,其中政府投資1.1億元,企業和農戶投資1.3億元。
民興村村支書張廷金,很瘦,大概50多歲。他笑著說:“我們這些土地都是村上給村民拿租金,一畝1100元,統一規劃建設成大棚之后,除去道路等基礎設施占用外,基本按原價再租出去給大家種菌子。”
據三鍋鄉相關負責人介紹,兩村整合“土地、政策、項目”資源,實行“小田并大田、小土改大土、薄土變厚土”的土地流轉機制,打破村組界限,集中流轉土地2000余畝,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配套建設大棚、管網、溝渠、道路,建成了廣元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山區林業示范園區。即將民興、民利兩個村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體。大力發展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銀杏、核桃為主的林果產業,獺兔為主的生態畜牧產業等三大主導產業。
截至目前,該園區打造食用菌區1200畝,發展香菇1200萬袋,實現產值1億元;優質種苗培育區800畝,袋料香菇600萬袋,靈芝500畝,竹蓀500畝, 2011年農戶僅產業增收人均達到1000元以上。
種植加工銷售 產業鏈讓農產品銷售無憂
來到賈修明家時,夫妻倆人正將剛采回來的蘑菇選好,放入能裝300斤蘑菇的大冰柜里。
據了解,村民賣蘑菇有三種模式:其一是直接賣給中間商;其二是賣給當地引進的一家蘑菇加工公司;其三是由合作社裝車拉到綿陽等地。
滕小明是收購蘑菇的小商販,他每三天就要拉一車小蘑菇到成德綿地區。
一個產業要發展,必需要有深加工鏈條。為此,當地引進四川唯鴻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創建“唯鴻”生態綠色菌類食品品牌,形成了西南最大的集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基地1200畝,實現年產值1.5億元。
據該公司生產經理陳利川說:“我們主要做的香菇加工,目前三鍋全鄉的蘑菇都不夠用哦。”
山清水秀生活好 農村人過上城市生活
走進吳輝清家的廚房,沼氣灶上煮著的花生咕咕作響,冒出濃烈的香味。旁邊的盆里放著兩塊剛煮好的臘肉。
站在她們家兩層樓的小房子上,旁邊的太陽能熱水器還有點新。放眼一看,不遠處一排排的房子上幾乎都有太陽能熱水器。
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這里旅游的人也多了。
據了解,民興、民利村按照4A級景區建設標準,全面建成杲陽關等十處景觀節點,游客接待中心和生態農產品展示中心,發展星級農家樂十戶。
三鍋鄉副鄉長何正輝介紹,民興、民利村集中連片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路網、供水、能源電力、廣播電視、“一建六改” 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了村兩委活動室、黨員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站、計生衛生站、農家購物超市、農村書屋等村級公共服務設施。農村人也過上了城市生活。
臨走,在來時路邊的“大蘑菇”下,幾位婦女正帶著小孩在那里沐浴秋日的陽光。
循聲找去,聲音來源竟是唯鴻公司對面的小賣部,小賣部女主人吳輝清看見記者來訪,開朗地笑了。
小賣部去年3月才開張。她告訴記者:“今年我們租了2.5畝大棚種竹菌。我是本地人,老公是‘倒插門’。我們這個年紀的至少還有10戶都是‘倒插門’,兒女成家后都還在村里住。”
這塊土地魅力何在?
唯鴻公司生產經理陳利川的一句話讓我們找到了一點答案:“我們公司主要做的香菇加工,包括切成各個規格的顆粒、烘干蘑菇等,產品全部銷往韓國。”
土地流轉 菌棚賽農田
三鍋鄉位于青川縣西部,地處摩天嶺南麓,川、甘兩省交接地帶,距青川縣城33公里,青平(青川-平武)公路由東至西橫穿全境。而民興、民利村的周圍都是大山,這里就是名副其實的小盆地。
汽車經過青川縣三鍋鄉場鎮后,一座近10米高的“蘑菇”雕塑映入記者眼簾,“菌桿”上寫著“中國食用菌之鄉”。這里就是三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遠遠就能看見用黑色遮陽網蓋好的大片溫室大棚。核心區在民興、民利村的三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于2009年3月規劃實施建設,2012年5月全面建成。園區東起三鍋鄉楊柳村分水嶺,西至橋樓鄉青石壩茶園,占地面積12000畝,覆蓋農戶2100戶7500余人。建設總投資2.4億元,其中政府投資1.1億元,企業和農戶投資1.3億元。
民興村村支書張廷金,很瘦,大概50多歲。他笑著說:“我們這些土地都是村上給村民拿租金,一畝1100元,統一規劃建設成大棚之后,除去道路等基礎設施占用外,基本按原價再租出去給大家種菌子。”
據三鍋鄉相關負責人介紹,兩村整合“土地、政策、項目”資源,實行“小田并大田、小土改大土、薄土變厚土”的土地流轉機制,打破村組界限,集中流轉土地2000余畝,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配套建設大棚、管網、溝渠、道路,建成了廣元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山區林業示范園區。即將民興、民利兩個村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體。大力發展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銀杏、核桃為主的林果產業,獺兔為主的生態畜牧產業等三大主導產業。
截至目前,該園區打造食用菌區1200畝,發展香菇1200萬袋,實現產值1億元;優質種苗培育區800畝,袋料香菇600萬袋,靈芝500畝,竹蓀500畝, 2011年農戶僅產業增收人均達到1000元以上。
種植加工銷售 產業鏈讓農產品銷售無憂
來到賈修明家時,夫妻倆人正將剛采回來的蘑菇選好,放入能裝300斤蘑菇的大冰柜里。
據了解,村民賣蘑菇有三種模式:其一是直接賣給中間商;其二是賣給當地引進的一家蘑菇加工公司;其三是由合作社裝車拉到綿陽等地。
滕小明是收購蘑菇的小商販,他每三天就要拉一車小蘑菇到成德綿地區。
一個產業要發展,必需要有深加工鏈條。為此,當地引進四川唯鴻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創建“唯鴻”生態綠色菌類食品品牌,形成了西南最大的集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基地1200畝,實現年產值1.5億元。
據該公司生產經理陳利川說:“我們主要做的香菇加工,目前三鍋全鄉的蘑菇都不夠用哦。”
山清水秀生活好 農村人過上城市生活
走進吳輝清家的廚房,沼氣灶上煮著的花生咕咕作響,冒出濃烈的香味。旁邊的盆里放著兩塊剛煮好的臘肉。
站在她們家兩層樓的小房子上,旁邊的太陽能熱水器還有點新。放眼一看,不遠處一排排的房子上幾乎都有太陽能熱水器。
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這里旅游的人也多了。
據了解,民興、民利村按照4A級景區建設標準,全面建成杲陽關等十處景觀節點,游客接待中心和生態農產品展示中心,發展星級農家樂十戶。
三鍋鄉副鄉長何正輝介紹,民興、民利村集中連片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路網、供水、能源電力、廣播電視、“一建六改” 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了村兩委活動室、黨員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站、計生衛生站、農家購物超市、農村書屋等村級公共服務設施。農村人也過上了城市生活。
臨走,在來時路邊的“大蘑菇”下,幾位婦女正帶著小孩在那里沐浴秋日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