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蔭下,黑褐色的香菇、油汪汪的滑子蘑、肥嘟嘟的黑木耳……9月17日,記者置身于青岡縣蘆河鎮農民幺洪亮的蘑菇、木耳種植園,說是種植園,可是這里的蘑菇、木耳卻生長在樹林里,盛開在林蔭下。
兩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望著堆積如山的菌棒上長的不是蘑菇,而是綠毛,幺洪亮一家欲哭無淚。
幾年來沒日沒夜花在上面的心血以及投入的40多萬元資金,轉眼間打了水漂兒。
“想用自己的方式培植食用菌簡直太難了!”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末初涉食用菌栽培行業時所遭受的打擊,幺洪亮依然心有余悸。
最初搞食用菌栽培的是他的父親,由于培植出的蘑菇、木耳苦于銷售,原本在大慶搞汽車修理的幺洪亮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買了一輛微型面包車幫著父親搞起了銷售??蛇@畢竟不是長遠之計,有時蘑菇、木耳多了賣不出去都爛掉了,有時有了訂單卻沒有足量的蘑菇。“該借的都借遍了,可是資金仍然周轉不開,家里負債累累,于是我回到了家鄉,毅然走上了食用菌栽培這條路。”說到這里,幺洪亮的眼睛濕潤了。
“學費不低,不能白交。”憑著一種自信、執著和一股子韌勁、拼勁,遭受著別人看來是“滅頂之災”的幺洪亮,即使抬錢也要從頭再來。
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感到奇怪,當初僅僅是一個修理工的農民為什么能成功地在樹蔭下培植出食用菌?熟悉他的人都說:“幺洪亮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心思都花在了食用菌身上!”
為了取得真經,2010年,幺洪亮遠赴河北、北京等地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看花容易繡花難,“其間,為了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我除了忙完自己手里的活外還主動幫助各家各戶運料、蒸料、做菌棒……”在別人看來他很“傻”,可就是憑著這股“傻勁”他學得了一門好手藝、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短短兩年間,他已經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掌握蘑菇、木耳生長習性的行家里手。
“蘑菇、木耳喜歡陰涼、潮濕的生長環境,何不在樹蔭下種植?這樣既能節省扣大棚所需的費用,又可以利用自然降水減少支出,使蘑菇、木耳回歸自然。”幺洪亮在探索食用菌培植新方式。
“我一年365天幾乎每天都在不停地試驗,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已經漸漸習慣了這種探索式的生活,并喜歡上了這個行業,在不停的嘗試中收獲著常人享受不到的快樂。”手里一直忙個不停的幺洪亮言談中帶著執著、目光中充滿了自信。
“除了原來大棚里種植的蘑菇、木耳,我今年又在這片樹地里培植了3公頃。由于樹蔭下培植出的蘑菇根小、肉多,木耳口感好、色澤濃,所以備受消費者喜愛,產品供不應求。”踏著腳下這片神奇的楊樹地,幺洪亮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
除了搞種植,幺洪亮還對蘑菇丁進行了包裝,使小蘑菇堂而皇之地走進各大飯店和超市,稍稍大點的蘑菇曬成干,每公斤賣到80元,大大增加了收入。今年幺洪亮種植的蘑菇、木耳以及加工出的產品純收入可望達50萬元;蘑菇大量采摘時節,每天有百余人來此打工,增加了農民收入。
“來年我還要進一步擴大規模、更新栽培方法,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蘑菇、木耳;可能的話,我還要把這里打造成采摘園,讓人們在體驗采摘樂趣的同時享受原生態的快樂……”望著300公頃的樹林,幺洪亮把目光投向遠方。
兩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望著堆積如山的菌棒上長的不是蘑菇,而是綠毛,幺洪亮一家欲哭無淚。
幾年來沒日沒夜花在上面的心血以及投入的40多萬元資金,轉眼間打了水漂兒。
“想用自己的方式培植食用菌簡直太難了!”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末初涉食用菌栽培行業時所遭受的打擊,幺洪亮依然心有余悸。
最初搞食用菌栽培的是他的父親,由于培植出的蘑菇、木耳苦于銷售,原本在大慶搞汽車修理的幺洪亮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買了一輛微型面包車幫著父親搞起了銷售??蛇@畢竟不是長遠之計,有時蘑菇、木耳多了賣不出去都爛掉了,有時有了訂單卻沒有足量的蘑菇。“該借的都借遍了,可是資金仍然周轉不開,家里負債累累,于是我回到了家鄉,毅然走上了食用菌栽培這條路。”說到這里,幺洪亮的眼睛濕潤了。
“學費不低,不能白交。”憑著一種自信、執著和一股子韌勁、拼勁,遭受著別人看來是“滅頂之災”的幺洪亮,即使抬錢也要從頭再來。
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感到奇怪,當初僅僅是一個修理工的農民為什么能成功地在樹蔭下培植出食用菌?熟悉他的人都說:“幺洪亮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心思都花在了食用菌身上!”
為了取得真經,2010年,幺洪亮遠赴河北、北京等地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看花容易繡花難,“其間,為了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我除了忙完自己手里的活外還主動幫助各家各戶運料、蒸料、做菌棒……”在別人看來他很“傻”,可就是憑著這股“傻勁”他學得了一門好手藝、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短短兩年間,他已經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掌握蘑菇、木耳生長習性的行家里手。
“蘑菇、木耳喜歡陰涼、潮濕的生長環境,何不在樹蔭下種植?這樣既能節省扣大棚所需的費用,又可以利用自然降水減少支出,使蘑菇、木耳回歸自然。”幺洪亮在探索食用菌培植新方式。
“我一年365天幾乎每天都在不停地試驗,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已經漸漸習慣了這種探索式的生活,并喜歡上了這個行業,在不停的嘗試中收獲著常人享受不到的快樂。”手里一直忙個不停的幺洪亮言談中帶著執著、目光中充滿了自信。
“除了原來大棚里種植的蘑菇、木耳,我今年又在這片樹地里培植了3公頃。由于樹蔭下培植出的蘑菇根小、肉多,木耳口感好、色澤濃,所以備受消費者喜愛,產品供不應求。”踏著腳下這片神奇的楊樹地,幺洪亮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
除了搞種植,幺洪亮還對蘑菇丁進行了包裝,使小蘑菇堂而皇之地走進各大飯店和超市,稍稍大點的蘑菇曬成干,每公斤賣到80元,大大增加了收入。今年幺洪亮種植的蘑菇、木耳以及加工出的產品純收入可望達50萬元;蘑菇大量采摘時節,每天有百余人來此打工,增加了農民收入。
“來年我還要進一步擴大規模、更新栽培方法,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蘑菇、木耳;可能的話,我還要把這里打造成采摘園,讓人們在體驗采摘樂趣的同時享受原生態的快樂……”望著300公頃的樹林,幺洪亮把目光投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