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根據山西省食用菌協會、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省農業廳科教處、蔬菜站、各地市農業局匯報的情況,再結合我們選點調研,得出以下結論:
一、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的現狀
1、產量上:近兩年來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10年食用菌產量比2009年度翻了一番,達到了14.9萬噸,產值首次突破了10.4億元;2011年度食用菌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省食用菌鮮菇總產量17.6萬噸,比上年增產了18%,總產值12.5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0%,其中平菇10萬噸,香菇1萬噸,黑木耳1.6萬噸,白色金針菇1萬多噸,杏鮑菇0.73萬噸。從我省歷史角度上來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以橫向比,我省食用菌產業仍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可以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2、產業布局上:近年來我省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上逐步形成了“北有廣靈,南有澤州”的局面,在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廣靈縣主要以季節性自然栽培為主的技術模式發展傳統食用菌產業;晉城澤州縣主要以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為主的技術模式發展現代食用菌產業;運城市、汾西縣等地主要以土窯洞反季節栽培雙孢菇、雞腿菇、杏鮑菇發展特色食用菌產業;昔陽縣、永濟市、洪洞縣主要以二次發酵技術大棚栽培雙孢菇;陵川縣主要利用山區資源大力發展黑木耳和香菇產業;洪洞縣主要利用大量的楊樹林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此外,廣大菇農受市場和技術的影響,大量栽培平菇、香菇、金針菇等。目前還有很多煤、焦、鐵的傳統生產企業的企業家,逐漸向食用菌工廠化產業轉型發展。
我省從事食用菌產業的主要代表性公司、合作社主要有2010年度山西省食用菌行業十大優秀企業:山西凱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鼎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晉城市澤地萃綠農開發有限公司、廣靈縣甸頂山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廣靈縣北野食用菌業開發有限公司、廣靈縣山地菌業有限公司、陽城縣科惠微生物研究所、澤州縣太行榮盛農業專業合作社、靈石縣鑫瑞綠色山珍加工有限公司、洪洞縣西梁村宏金祥楊樹林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2010年度山西省食用菌行業兩大最佳科技服務單位:山西農業大學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開發中心。此外,大型食用菌企業還有晉城高平的金田公司、長治紫團公司、臨汾市奧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鎮新天貴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等。
3、產業技術支撐上: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技術力量主要依靠山西農業大學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生物研究所食用菌開發中心、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省食用菌協會以及廣大食用菌企業和大型農民合作社的本土人才。此外,還不斷地引進福建、山東、河南、東北的技術人才。
二、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0年度全國食用菌總產量2200萬噸,產值1500億元,食用菌產值過百億元的省份有5個,如福建省、山東省、河南省、浙江省、江蘇省。盡管最近兩年來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特別是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在我國處于中上等水平,受到全國業內矚目,但是與我國食用菌發達省份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1、我省沒有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我省食用菌產業最近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政府重視不夠,從而對產業發展的關注和引導不夠,更沒有專項資金和相關政策的支持。食用菌企業或農民合作社在各地縣有些是農委部門管,有些是科技部門管或者沒有任何部門管,而食用菌發達省份在農業廳或供銷社系統都成立了食用菌專門辦公室,以此協調全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2、我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力量薄弱。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感覺缺乏研究和開發食用菌的高級人才,尤其是那些真正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省情研究開發和推廣實用新技術的人才;此外,還缺乏大量的技術藍領和本土人才。在山西建立大型食用菌基地和產業集群時,常常使我們不得不向外省引進大量技術人才。
3、我省栽培的食用菌育成的品種少并且不配套,至今尚未成立食用菌品種審定委員會和菌種專門管理機構。與發達省份如福建相比,我省每年選育的新品種太少,而且沒有根據不同的培養場、氣候條件、培養料以及栽培方式,選育出一大批相配套的系列品種;再加上銷售菌種單位品種的單一,就常常使菇農不能購買到適宜的菌種,從而造成食用菌生產上的損失,甚至失敗。這也是我省有些地區食用菌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菌種生產混亂,質次價高。由于目前我省還沒有建立食用菌菌種管理法,所以許多根本就沒有條件生產合格菌種的單位和個人,也都在制作和銷售不經技術檢驗的菌種,從而造成菌種的混亂。如多次轉接的退化種、有雜菌污染的種以及過期老化的菌種等。價格差別也十分懸殊,這些因素也是影響食用菌業發展,造成食用菌栽培失敗的重要原因。
4、食用菌生產主要靠手工操作,機械化程度低,缺乏專業化和產業化生產,生產效率和規模受到影響。沒有大規模的生產,也就很難形成完善的大市場。
5、我省沒有較為完善的食用菌技術推廣體系。目前僅靠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和部分大專院校的專家們推廣,其力量還遠遠不夠。我省栽培食用菌的生產者,一般都沒有系統地學過食用菌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沒有經過良好的技術培訓,只是憑借著以往的經驗,簡單地摸索、模仿他人的栽培技術。所以一旦在生產中發生了問題,就很難科學地去解決。
6、我省缺少食用菌保鮮加工的龍頭企業。食用菌保鮮加工的能力薄弱,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利用。缺乏推廣先進的食用菌保鮮加工技術,在食用菌大量收獲的季節就會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不利產品的長途運輸和流通。
7、我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缺少相關政策的扶持。食用菌產業在我省長期游離在蔬菜產業或特色種植業之間,處于政府幾乎沒人管的狀態,更談不上有什么優惠政策,例如在我省從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電價上全省極為混亂,本因按農電收取費用,但許多地方都按高額的非普電價收取費用,這與全國同類企業相比,我們企業的電價成本太高;稅務部門也常常不把食用菌按照蔬菜或種植業對待,這些都造成了我們的產品成本偏高,影響到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性。
三、山西省食用菌產業未來發展的建議
1、建議省里成立食用菌的相關管理部門,并給予一定的專項資金支持,從而使食用菌行業有一個真正的歸口管理單位,出臺相關的政策,以便引導、扶持和協調全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2、建議進一步完善食用菌的技術推廣體系,整合省農業廳、山西農業大學、山西農科院、山西生物研究所等大專院校的技術資源,并結合各地縣農委的技術力量,在全省建立食用菌的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從而輻射帶動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
3、建議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進一步加強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的推廣,逐漸形成現代食用菌產業集群,例如在晉城的澤州、高平、沁水、陽城以及陽泉、大同等;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進一步推廣食用菌標準化栽培技術,如廣靈、安澤、陵川、武鄉等。此外,根據當地的資源和氣候條件,還可以走食用菌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如昔陽大棚栽培雙孢菇、運城土窯洞栽培雞腿菇、杏鮑菇、汾西土窯洞栽培雙孢菇、陵川栽培藥用真菌等。
4、建議加強我省食用菌育種研究和菌種生產的監管,實現優良菌種工程。加強我省食用菌優良菌種的篩選和推廣以及新品種的培育,建立我省食用菌品種審定委員會,同時對食用菌菌種生產廠家進行資質審核、技術考核和生產監管,以便實現我省食用菌菌種的優質生產,從而確保廣大菇農和食用菌企業的利益,促進我省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5、建議加強我省食用菌保鮮加工技術的研究,結合企業的積極性,在政府的引導下,逐步打造我省食用菌加工的龍頭企業,這樣才能大大提升食用菌的附加值,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帶動更多的農民朋友致富。
6、建議政府每年召開一次我省食用菌產業高層論談會和食用菌產業示范現場觀摩會,以這樣的形式可進一步推動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例如2011年11月25——27日在晉城召開的全國第四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會議暨全國第七屆菌需物資展銷會,就大大促進了我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晉城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作者系山西省食用菌協會會長、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西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
一、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的現狀
1、產量上:近兩年來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10年食用菌產量比2009年度翻了一番,達到了14.9萬噸,產值首次突破了10.4億元;2011年度食用菌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我省食用菌鮮菇總產量17.6萬噸,比上年增產了18%,總產值12.5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0%,其中平菇10萬噸,香菇1萬噸,黑木耳1.6萬噸,白色金針菇1萬多噸,杏鮑菇0.73萬噸。從我省歷史角度上來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以橫向比,我省食用菌產業仍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可以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2、產業布局上:近年來我省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上逐步形成了“北有廣靈,南有澤州”的局面,在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廣靈縣主要以季節性自然栽培為主的技術模式發展傳統食用菌產業;晉城澤州縣主要以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為主的技術模式發展現代食用菌產業;運城市、汾西縣等地主要以土窯洞反季節栽培雙孢菇、雞腿菇、杏鮑菇發展特色食用菌產業;昔陽縣、永濟市、洪洞縣主要以二次發酵技術大棚栽培雙孢菇;陵川縣主要利用山區資源大力發展黑木耳和香菇產業;洪洞縣主要利用大量的楊樹林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此外,廣大菇農受市場和技術的影響,大量栽培平菇、香菇、金針菇等。目前還有很多煤、焦、鐵的傳統生產企業的企業家,逐漸向食用菌工廠化產業轉型發展。
我省從事食用菌產業的主要代表性公司、合作社主要有2010年度山西省食用菌行業十大優秀企業:山西凱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鼎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晉城市澤地萃綠農開發有限公司、廣靈縣甸頂山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廣靈縣北野食用菌業開發有限公司、廣靈縣山地菌業有限公司、陽城縣科惠微生物研究所、澤州縣太行榮盛農業專業合作社、靈石縣鑫瑞綠色山珍加工有限公司、洪洞縣西梁村宏金祥楊樹林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2010年度山西省食用菌行業兩大最佳科技服務單位:山西農業大學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開發中心。此外,大型食用菌企業還有晉城高平的金田公司、長治紫團公司、臨汾市奧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鎮新天貴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等。
3、產業技術支撐上: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技術力量主要依靠山西農業大學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生物研究所食用菌開發中心、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省食用菌協會以及廣大食用菌企業和大型農民合作社的本土人才。此外,還不斷地引進福建、山東、河南、東北的技術人才。
二、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0年度全國食用菌總產量2200萬噸,產值1500億元,食用菌產值過百億元的省份有5個,如福建省、山東省、河南省、浙江省、江蘇省。盡管最近兩年來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特別是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在我國處于中上等水平,受到全國業內矚目,但是與我國食用菌發達省份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1、我省沒有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我省食用菌產業最近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政府重視不夠,從而對產業發展的關注和引導不夠,更沒有專項資金和相關政策的支持。食用菌企業或農民合作社在各地縣有些是農委部門管,有些是科技部門管或者沒有任何部門管,而食用菌發達省份在農業廳或供銷社系統都成立了食用菌專門辦公室,以此協調全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2、我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力量薄弱。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感覺缺乏研究和開發食用菌的高級人才,尤其是那些真正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省情研究開發和推廣實用新技術的人才;此外,還缺乏大量的技術藍領和本土人才。在山西建立大型食用菌基地和產業集群時,常常使我們不得不向外省引進大量技術人才。
3、我省栽培的食用菌育成的品種少并且不配套,至今尚未成立食用菌品種審定委員會和菌種專門管理機構。與發達省份如福建相比,我省每年選育的新品種太少,而且沒有根據不同的培養場、氣候條件、培養料以及栽培方式,選育出一大批相配套的系列品種;再加上銷售菌種單位品種的單一,就常常使菇農不能購買到適宜的菌種,從而造成食用菌生產上的損失,甚至失敗。這也是我省有些地區食用菌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菌種生產混亂,質次價高。由于目前我省還沒有建立食用菌菌種管理法,所以許多根本就沒有條件生產合格菌種的單位和個人,也都在制作和銷售不經技術檢驗的菌種,從而造成菌種的混亂。如多次轉接的退化種、有雜菌污染的種以及過期老化的菌種等。價格差別也十分懸殊,這些因素也是影響食用菌業發展,造成食用菌栽培失敗的重要原因。
4、食用菌生產主要靠手工操作,機械化程度低,缺乏專業化和產業化生產,生產效率和規模受到影響。沒有大規模的生產,也就很難形成完善的大市場。
5、我省沒有較為完善的食用菌技術推廣體系。目前僅靠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和部分大專院校的專家們推廣,其力量還遠遠不夠。我省栽培食用菌的生產者,一般都沒有系統地學過食用菌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沒有經過良好的技術培訓,只是憑借著以往的經驗,簡單地摸索、模仿他人的栽培技術。所以一旦在生產中發生了問題,就很難科學地去解決。
6、我省缺少食用菌保鮮加工的龍頭企業。食用菌保鮮加工的能力薄弱,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利用。缺乏推廣先進的食用菌保鮮加工技術,在食用菌大量收獲的季節就會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不利產品的長途運輸和流通。
7、我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缺少相關政策的扶持。食用菌產業在我省長期游離在蔬菜產業或特色種植業之間,處于政府幾乎沒人管的狀態,更談不上有什么優惠政策,例如在我省從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電價上全省極為混亂,本因按農電收取費用,但許多地方都按高額的非普電價收取費用,這與全國同類企業相比,我們企業的電價成本太高;稅務部門也常常不把食用菌按照蔬菜或種植業對待,這些都造成了我們的產品成本偏高,影響到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性。
三、山西省食用菌產業未來發展的建議
1、建議省里成立食用菌的相關管理部門,并給予一定的專項資金支持,從而使食用菌行業有一個真正的歸口管理單位,出臺相關的政策,以便引導、扶持和協調全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2、建議進一步完善食用菌的技術推廣體系,整合省農業廳、山西農業大學、山西農科院、山西生物研究所等大專院校的技術資源,并結合各地縣農委的技術力量,在全省建立食用菌的十大科技示范工程,從而輻射帶動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
3、建議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進一步加強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的推廣,逐漸形成現代食用菌產業集群,例如在晉城的澤州、高平、沁水、陽城以及陽泉、大同等;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進一步推廣食用菌標準化栽培技術,如廣靈、安澤、陵川、武鄉等。此外,根據當地的資源和氣候條件,還可以走食用菌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如昔陽大棚栽培雙孢菇、運城土窯洞栽培雞腿菇、杏鮑菇、汾西土窯洞栽培雙孢菇、陵川栽培藥用真菌等。
4、建議加強我省食用菌育種研究和菌種生產的監管,實現優良菌種工程。加強我省食用菌優良菌種的篩選和推廣以及新品種的培育,建立我省食用菌品種審定委員會,同時對食用菌菌種生產廠家進行資質審核、技術考核和生產監管,以便實現我省食用菌菌種的優質生產,從而確保廣大菇農和食用菌企業的利益,促進我省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5、建議加強我省食用菌保鮮加工技術的研究,結合企業的積極性,在政府的引導下,逐步打造我省食用菌加工的龍頭企業,這樣才能大大提升食用菌的附加值,從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帶動更多的農民朋友致富。
6、建議政府每年召開一次我省食用菌產業高層論談會和食用菌產業示范現場觀摩會,以這樣的形式可進一步推動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例如2011年11月25——27日在晉城召開的全國第四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會議暨全國第七屆菌需物資展銷會,就大大促進了我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晉城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作者系山西省食用菌協會會長、山西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西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