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正在建設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園區里,農作物秸稈、玉米芯、棉籽粕等廢棄物成了“寶貝”,加上輔料,按照比例往“大鐵桶”里一放,不用操心了,下面由機械智能完成,攪拌、輸送、消毒、凈化,直接到了食用菌生產的“車間”,廢棄物成了各種食用菌培育生長的“溫床”;食用菌采收之后,對食用菌廢菌孢進行生化處理,生產有機飼料,喂養牛、羊、豬、兔、魚;牛、羊、豬、兔的糞便加上食用菌廢渣可以生產沼氣,沼氣渣再進行技術處理,可以生產有機肥料,有機肥料適用于農作物和花卉果林施肥,最終組成了一個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鏈條。
8月16日,記者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園的庫房里看到,農作物秸稈、玉米芯、棉籽粕等農業廢棄物堆得像小山一樣,一排排的粉碎機、攪拌機、傳送帶正在安裝調試。
“食用菌的菌包主要是由農業廢棄物制成的,秸稈、玉米芯等都是很好的原料。按照每年3.6萬噸食用菌的產量標準,大概需要20萬噸的農作物秸稈和玉米芯。這個用量靠我們園區種植的農作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向周邊的農民大量收購。”河南邦友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行政副總經理胡一平向記者介紹,“收購秸稈一方面避免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農民收入,算是這個項目的社會效益之一吧。”
“食用菌成熟采收之后,也會產生廢棄物,就是廢菌孢。廢菌孢經過生化處理有兩種用途:一是生產有機飼料,飼養牛、羊、兔、豬、魚等,一般飼料75%的成分都是
糧食,我們用廢菌孢生產的有機飼料只需要添加25%的 糧食,大大節約了 糧食的用量和生產成本;二是將廢菌孢和動物糞便、園區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生產沼氣,沼氣發電,為園區服務。”胡一平說。 厚厚的保溫墻體,沉實的鐵門,門口的液晶屏上數字閃爍,看起來更像是一座現代化的工廠,這就是食用菌的“生產車間”了。
打開“車間”大門,一股寒氣撲面而來。“車間”里一排排的菌床密密匝匝地排列著,一排排的菌包長滿了潔白的杏鮑菇,個個長勢喜人,像迎接檢閱一般“精神抖擻”。“這是我們前期培養試驗的杏鮑菇,液晶屏上顯示的數字是溫度和濕度,整個生長環境都是智能控制的。”據胡一平介紹,園區食用菌的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智能化。菌包原料的粉碎、攪拌、消毒都由機械完成,然后通過傳送帶直接運到“車間”,需要人工的只是把菌包擺放到菌床上。
“菌包的原材料都是天然的,消毒也到位,加上食用菌的生長環境又控制得很嚴格,所以生產出來的食用菌外形好、產量高、零污染、口感好,價位也會比市面上的普通食用菌要高。”胡一平拿起一朵杏鮑菇笑著說,“這個東西拿刀片成薄片,用開水焯一下,直接涼拌,好吃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