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的蔬菜市場里,總會出現一個用三輪摩托車運送新鮮蘑菇的農村姑娘,她種植的蘑菇因新鮮可口而被菜商和居民搶購一空,她就是隆治鄉白武家村村姑周宏霞。如今,信心滿滿的周宏霞走上了種植蘑菇的發展之路。
周宏霞因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后,她放棄了求學之夢,勤學種菇技術。2004年,她來到甘肅海石灣一蔬菜種植基地打臨工,并跟隨老板學起了種菇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勤學苦練,她掌握了技術要點和實際操作技能。2005年9月,她被海北藏族自治州農科所聘請,在農科所做起了雙孢菇、銀耳等菌類種植推廣的輔導員。有了一技之長的她很想自己創業,但因資金缺乏,沒有實現創業之夢。她并沒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以前的種菇師傅郭新志,提出了兩人合伙種植蘑菇的想法,郭新志也缺少她這樣能吃苦、懂技術的能手,兩人很快達成合伙協議,周宏霞負責種植經營,所得利潤按比例分紅。
周宏霞很清楚,合伙經營,投資雖沒有壓力,但收入有限。于是,她決定自主創業,而資金卻成了創業之路的攔路虎,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向政府寫了申請書,她大膽的思路和無奈的求助感動了政府。農業部門為她在農業科技示范園協調解決了一座日光節能溫室和一座拱棚,并提供一萬元的扶持資金。
這時,周宏霞覺得踏實多了。2010年8月,她拿出前幾年合伙種菇賺來的4萬元,向親戚朋友借來4萬元,購買了25噸棉籽殼、40噸玉米芯,將兩萬個菌棒有序放進了菇棚。據她介紹,兩萬個菌棒第一茬產出鮮蘑菇1萬公斤,銷售收入達到六萬多元。截至去年8月,已經出菇十幾茬,純收入達十多萬元,基本收回了投資成本。她又投資12萬元,在馬場垣鄉以每棚4000元租賃了7座高標準日光溫室,主要種植杏鮑菇、平菇、金針菇等。
周宏霞有著農村姑娘的善良,當種植戶遇到技術困難時,她總是熱情幫助,就算種植技術上的要點,也毫無保留地傳授指導。種植戶邱國慶發現自家的蘑菇出現菌柄粗長,菇葉萎縮不展,面臨減產的境地,無奈之下找到周宏霞,她趕到菇棚“把脈問診”,果然,半個月后,菇棚里又長出了鮮嫩的蘑菇。
如今,周宏霞成了菇農們眼里的“技術大師”。
周宏霞因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后,她放棄了求學之夢,勤學種菇技術。2004年,她來到甘肅海石灣一蔬菜種植基地打臨工,并跟隨老板學起了種菇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勤學苦練,她掌握了技術要點和實際操作技能。2005年9月,她被海北藏族自治州農科所聘請,在農科所做起了雙孢菇、銀耳等菌類種植推廣的輔導員。有了一技之長的她很想自己創業,但因資金缺乏,沒有實現創業之夢。她并沒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以前的種菇師傅郭新志,提出了兩人合伙種植蘑菇的想法,郭新志也缺少她這樣能吃苦、懂技術的能手,兩人很快達成合伙協議,周宏霞負責種植經營,所得利潤按比例分紅。
周宏霞很清楚,合伙經營,投資雖沒有壓力,但收入有限。于是,她決定自主創業,而資金卻成了創業之路的攔路虎,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向政府寫了申請書,她大膽的思路和無奈的求助感動了政府。農業部門為她在農業科技示范園協調解決了一座日光節能溫室和一座拱棚,并提供一萬元的扶持資金。
這時,周宏霞覺得踏實多了。2010年8月,她拿出前幾年合伙種菇賺來的4萬元,向親戚朋友借來4萬元,購買了25噸棉籽殼、40噸玉米芯,將兩萬個菌棒有序放進了菇棚。據她介紹,兩萬個菌棒第一茬產出鮮蘑菇1萬公斤,銷售收入達到六萬多元。截至去年8月,已經出菇十幾茬,純收入達十多萬元,基本收回了投資成本。她又投資12萬元,在馬場垣鄉以每棚4000元租賃了7座高標準日光溫室,主要種植杏鮑菇、平菇、金針菇等。
周宏霞有著農村姑娘的善良,當種植戶遇到技術困難時,她總是熱情幫助,就算種植技術上的要點,也毫無保留地傳授指導。種植戶邱國慶發現自家的蘑菇出現菌柄粗長,菇葉萎縮不展,面臨減產的境地,無奈之下找到周宏霞,她趕到菇棚“把脈問診”,果然,半個月后,菇棚里又長出了鮮嫩的蘑菇。
如今,周宏霞成了菇農們眼里的“技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