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鎮喬洋村是古田縣重點庫區移民村。由于歷史的原因,交通不便阻礙了經濟的發展。2002年底隨著穿村而過的鎮環城公路的開通,該村村民緊緊抓住機遇,大面積發展茶樹菇。兩年來,全村近80%的農戶從事茶樹菇種植,共發展茶樹菇2000多萬袋,創純利1000多萬元,戶均增收近萬元。成為全縣知名的“茶樹菇”專業村,廣大農民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朵菇敲開了致富之門
喬洋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熱氣候,較適宜茶樹菇生長。1999年下半年,以現村支部書記林為群、支委林瑞雄為首的20多戶人,開始種植茶樹菇,總結上半年村民栽培技術不成熟的教訓,采取相應措施。栽培獲得了成功,20多萬袋的茶樹菇凈利潤達到了20多萬元。
路子走對了,但如何走好走寬這條路是喬洋村兩委面臨的新問題。村兩委及廣大菇農在不斷的生產過程中,發現把舊培養料按一定比例混入新培養料中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這樣每袋茶樹菇成本可降低0郾05元,單茬成本降低近千元。每袋茶樹菇的凈利潤達到了0.8至1.0元左右。喬洋的食用菌發展進入良性循環。村兩委同時致力于高價位、高品質的其他菌類如杏鮑菇、猴頭菇、姬松茸、雞腿菇等的栽培。嘗到致富的甜頭,村民們的積極性更高了。村民張和群是兩女戶,家庭比較困難,去年在大家的幫助下借債栽培了3萬多袋茶樹菇,一年下來收益四五萬元,不但一舉還清了欠款,今年還依靠自己的力量又栽培了4萬多袋。
一條路拓展了一片天空
技術問題解決了,但交通的閉塞成了制約茶樹菇發展的瓶頸。2003年12月鎮環城公路傍村而過,打通了喬洋與外界聯系的動脈,喬洋的食用菌發展由此有了一個質和量的雙提升。喬洋的菇農們想到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疑而出就必須打響自己的品牌。菇農們注意烘焙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以讓干菇達到最佳色澤;以誠為本,銷售過程中不以次充好。于是,喬洋菇好的名聲不徑而傳,各地的菇販都紛紛到喬洋高價收購干菇。
隨著茶樹菇產業的不斷發展,運輸條件的成熟,食用菌保鮮加工企業開始不斷涌現。現在,全鎮沿環城路大大小小的保鮮加工企業已經有十多家,平均每天發往全國各地市場鮮菇就達十余噸。環城公路的開通,喬洋的食用菌業也由此走上了產、工、貿相結合的道路。
一片真情推動產業發展
一直以來,平湖鎮農村社會服務聯動中心都密切關注著喬洋的經濟發展,服務于喬洋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一,政策促。聯動中心充分利用會議、宣傳欄等途徑大力宣傳農業結構調整的相關經驗。取消了農副產品特產稅,貫徹縣級文件免收食用菌專用房臨時用地管理費,僅此一項扶持菇農資金近10萬元。第二,設施幫。以新區建設為重點,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建設,抓好以湖興農貿市場為重點的新區自來水、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促成圍繞新區道路形成的加工生產企業、食用菌生產、水果交易、葡萄種植經濟帶初見規模。第三,信息傳。鎮農村社會服務聯動網利用自身優勢為廣大農民群眾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加強與北京、上海等地大客戶的聯系,保持信息溝通的順暢,讓廣大菇農及時、正確地掌握了市場信息。第四,科技帶。充分發揮鎮農技服務站的作用,組織農技人員多次到村為菇農提供科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