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觀閱了易菇網刊登的上海蔬菜食用菌行業協會發表的一篇大作【2011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產業發展的研究】,文章以數據為基礎總結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的現狀,非常科學到位。文章指出:2011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有652家,年產量達到116萬噸,企業平均規模4.9噸/天,在這652家企業中,日產量超過20噸的企業有29家,約占總數的5%;而日產量小于5噸的約有400余家,占企業總數的60%以上;日產量5噸以上20噸以下的企業有200余家,占總數的30%左右。目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產品仍以內銷為主,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布局以沿海地區為主,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山東、浙江、北京、遼寧、上海等省市。上海、廣東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水平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市,平均每個企業產量超過10噸/日。
確實在過去的10年間,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增速非常快,很難了解到底有多少食用菌企業從中受益,眾多食用菌工廠化企業開始沉醉于故步自封中的“剩”宴。這十年是我國食用菌工廠化追逐數量的時代,可以肯定的說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宣告結束了,因為再往走前面很可能就是一條死胡同。
進入2012年,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國民經濟開始陷入低迷的狀態,前景暗淡,正如黃毅老師分析的那樣:“為今年受到國內經濟下滑的影響,經濟發展滯漲,“煤先知” 秦皇島壓港煤破900萬噸,近億噸鐵礦石壓港,青島進口棉壓港70萬噸創新高 ,所有庫房都堆滿,棉企批量倒閉 ,以前是招不到員工,現在是員工過剩(以上都是公開信息)”。我國食用菌工廠化不可能獨善其身,所以我認為未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將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即質量時代。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已經不需要維持較高的速度去跑步,如今速度已經足夠了甚至超速了,這樣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才能更加健康,才能跑得更久遠一些。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從數量時代邁向質量時代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充滿殘酷,要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在這個自然法則的作用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的淘汰是殘酷的。雖然現在總是有菌界人士呼吁給我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更好的生存環境,但實際上并不表示每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都有生存的權利。所謂“大浪淘沙出真金”,在我看來,主動轉型的食用菌工廠化企業要比被動轉型的企業更加持續。食用菌市場競爭壓力急劇加大,食用菌工廠化總體利潤率將顯著下降,一些規模較小、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的工廠化企業必將面臨著虧損倒閉的危險。而那些資金雄厚、擁有核心技術、管理標準規范、銷售渠道暢通的較強勢企業將迅速擴大,規模化集團化趨勢將不斷呈現。總之,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數量時代靠廉價的人力成本,我國食用菌工廠化質量時代就要靠智慧,科技、創新才是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生存的王者之道。
眾所周知,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泡沫越大,其擠出水分就越多。而在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泡沫擠出水分過程中,整個菌界所承擔的成本或代價的高低,取決于以往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泡沫的大小。當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泡沫巨大時,其水分的擠出,風險自然會大。對于這些,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得有承受這種風險的準備;如果讓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泡沫繼續吹大并自然破滅,整個菌界所承擔的風險,會比現在這種人為擠出泡沫的方式要大幾十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從數量時代若不結束就會把這個產業帶向一個十分危險的方向。必將“玩火自焚”。
我們確實看到,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的特點是規模并不一定與盈利能力成正比。做大規模的結果可能事倍功半,有些時候眾多工廠化企業賺的錢,可能比不過一家高質量的企業賺的錢。檢索近幾年的工廠化企業,所有賺大錢的一定是創新的,絕不是跟風的。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更需要的是精品是質量。要知道,在短期內食用菌工廠化可能會出現暴利,但總體來看,食用菌工廠化不是一個暴利行業,只有進入講究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質量時代,這個行業才有前途。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的數量時代,我們絕不否認政府在這里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進入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的質量時代,我認為對于政府而言,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法則的規律,要做好裁判員角色,而不是做運動員的角色,更不要再指手畫腳亂插一手,要多看少動,特別要防止出現食用菌工廠化的惡性競爭,為我國食用菌工廠化質量時代的到來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