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工廠化應該是集工程、食用菌、智能和信息技術裝備于一身的生產方式。是指通過運用工程設施技術創造和調節對食用菌生長發育有利的局部環境,這種環境能將食用菌的遺傳潛力變為現實巨大生產力。食用菌工廠化涉及建筑、材料、機械、自動控制、品種、栽培、管理等多種學科,科技含量高,必須依靠強大的科技支持和資金投入。
食用菌工廠化是現代食用菌產業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通過利用可控制食用菌生長環境的工程技術解決現有資源和環境約束問題,為食用菌提供最適合的生產環境來進行生產,以達到最高生產效率和最大綜合效益的目的。食用菌工廠化通過各種設施機械和裝備,使得食用菌的理化條件得到精確的控制和管理,主要生產環節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在保證高產、高效的同時,也起到了環保的作用。
食用菌工廠化需要前沿科技又重視實用技術。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科研既要努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并對食用菌工廠化關鍵技術和裝備進行研究,同時要根據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實際需要,面向食用菌工廠化產業化發展,因地制宜,根據區域特色,發揮區域優勢,形成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和經營管理有機結合,以生產效率最高、實現最大效益、不斷提高競爭力和促進產業發展為最終目的。通過研究解決食用菌工廠化產業升級和突破食用菌工廠化科技創新,利用高科技、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統,有效利用食用菌資源,提高食用菌綜合生產利用水平,提高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效率。
以往食用菌工廠化主要是研究環境管理控制,如今,食用菌工廠化更加重視生產環節的機械化程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依然是目前乃至未來的研究方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關鍵技術將會為食用菌工廠化實現高效、優質、環保的生產目的作出重要貢獻。
同時,我國食用菌工廠化還要進行計算機智能化溫室綜合環境控制系統的研究。食用菌工廠化的核心是對設施內栽培環境能有效地控制,進行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產,營造適于食用菌生長的最佳環境條件。通過采計算機智能化調控裝置系統采用不同功能的傳感器探測頭,準確采集設施內室溫、菌溫、空氣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風向、風速以及食用菌生長狀況等參數,通過數字電路轉換后傳回計算機,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智能化處理后顯示出來,根據食用菌生長所需最佳條件,由計算機智能系統發出指令,使有關系統、裝置及設備有規律運作,將室內溫、光、水、氣等諸因素綜合協調到最佳狀態,確保一切生產活動科學、有序、規范、持續地進行。計算機有記憶及查詢功能、決策功能,為生產者全天候24小時提供幫助。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應開發設計適應我國國情的模式。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情況下,設計開發出低能耗、環境控制水平較高,適宜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又能滿足不同生成氣候條件的模式。應著力選育一批高產、優質、耐貯、抗逆性強,適宜于工廠化生產的品種。要加強食用菌工廠化相關技術、管理、開發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的技術開發、管理的高素質人才極度缺乏,關鍵技術的開發管理與國外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加快食用菌工廠化高技術人才的培養,是食用菌工廠化邁上新臺階的關鍵。
食用菌工廠化起源于日本、荷蘭等食用菌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確有獨到之處,其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當。因此,我國菌界有識之士適當借鑒引進,以提高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水平無可厚非。但應該注意我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地域條件差別大,經濟、技術、市場條件不一,致使我國不同的地區食用菌生產條件各不相同。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食用菌工廠化,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模式。必須重視區域特點,因地制宜,找出適合本地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食用菌工廠化類型,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食用菌工廠化發展體系。
目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靠擴張面積和增加數量求發展的方式非常不科學,今后應在提升工廠化總體質量上下功夫,強化科技創新,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工廠化發展國情的發展之路。中國的菌界應對食用菌工廠化政策研究、產業布局、管理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和梳理:在政策研究方面,對食用菌工廠化投入與支持政策等進行研究;在產業布局方面,根據區域特點和產業分布,進行模式、技術、標準等方面的研究;在具體管理上,加強企業管理和科研等。突出科研和食用菌工廠化相關前沿技術和裝備。以區域性特點作為食用菌工廠化發展的基礎,著手開始調研食用菌工廠化實際情況,探索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工藝模式,制定食用菌工廠化發展技術路線圖,建立食用菌工廠化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定型適合各地區域特點的食用菌工廠化結構和配套裝備,以逐步達到食用菌工廠化標準化、模式化、系列化、機械化、信息化和產業化,針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數量多、質量低、效益差的現狀,業內的科學研究應著眼于解決大面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眼睛向下”才能走出“象牙之塔”,發現實際問題,急廣大生產者之所急。“思路向上”才能瞄準學科前沿,瞄準高新技術目標和制高點,切實借鑒國內外食用菌工廠化先進技術成果,突破食用菌工廠化發展瓶頸,使我國盡快進入食用菌工廠化強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