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院校:浙江工業大學 學歷:本科
創業項目(創業地點):東陽市佐村鎮大堂村
T恤、牛仔褲、運動鞋,嘴一咧,笑容如陽光般燦爛。眼前這個朝氣蓬勃的80后,卻跟那一片黝黑的泥土聯系在一起。他叫張曉軍,自2009年開始,他在東陽市佐村鎮一處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規劃起了他的“農業王國”。
起初,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瞞著家人的。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大學里的張曉軍也有著自己的宏偉藍圖。“我讀的是金融專業,夢想以后能成為一名經濟學家,振興中國經濟。有同學說我這人屬于事業偏執型,因為我有自己的打算,不會輕易被人說服。”
但是畢業后,現實告訴張曉軍,想成為一名經濟學家也不容易。照著家人的意愿,安分工作了幾年后,張曉軍又不安分了。他要到農村,要當農民。
張曉軍的父母都是公務員,他們當然不愿看著兒子把大好前程花在黝黑的泥土地上,反對聲音很大。于是,張曉軍想了個辦法,一邊騙父母說在外從事金融生意,一邊四處籌錢籌備農業基地。
為何要這樣做?曾經有許多人問過他。“其實我從小就生活在農村,在泥土地里玩耍。我心中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如海子所說的那樣:從明天起,關心 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張曉軍說。
基地設在一個沒有污染的小山村里。根據當地的地形和氣候,張曉軍決定培育靈芝和香菇。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安吉縣菌類培育協會秘書長王志新。當時,王志新已經與德清一家大型農業基地談好合作意向,張曉軍一次又一次登門拜訪,最終打動了這位菌類養殖專家,他答應當張曉軍的技術員并長駐基地。
制定了周密的種植計劃后,兩人開始搭建香菇大棚。一切原材料都得費力準備,他們找村里的人幫忙開墾土地,砍竹子,搭大棚。為了節省資金,他們自己親自上陣,幾天下來,手上、肩上、腳上全是血泡。香菇喜陰避陽,大棚造好,還要在尼龍布上蓋一層層厚厚的毯子阻隔陽光,材料又得從東陽城區運進山去。一個月后,當看著整齊、大氣的培育棚呈現在自己的面前時,張曉軍突然覺得自己很累。
培育第一批香菇的3萬多個菌棒都要人工制作,找來的臨時工對這些工作毫不熟悉。為了保證菌棒質量,也為了保證培育的時間,張曉軍向王志新虛心求教相關技術,更是沒日沒夜待在基地里,不敢多休息一會。菌棒完成后要用鍋爐滅雜菌,張曉軍又當起了鍋爐工,經常是一燒就48小時不能合眼。為了避免自己打瞌睡,張曉軍拉上朋友,一邊烤著番薯一邊燒著鍋爐,苦中找樂。
香菇載著張曉軍的希望開始成長。但是,山里的天氣喜怒無常,特別是晚上,經常刮起狂風下起大雨,這可苦了沒有經驗的張曉軍。半夜,風來了,把大棚的毯子吹飛了,沒辦法,起床蓋回去;凌晨,雨來了,沉重的雨水壓得尼龍棚快撐不住了,沒辦法,起床舀水;山里的鵝毛大雪容易把大棚壓塌,沒辦法,每過兩個小時,就起身掃一次雪。一批批的香菇如期豐收,看著一朵朵勻稱飽滿的香菇,張曉軍的心里開始有了成就感。但沒想到,問題又接踵而來。香菇的收獲期跟農忙期撞一塊了,導致采摘香菇時經常找不到人手,而能找到的人手,又總是以“非我不可”的姿態來要求加工資。于是,張曉軍一個個地說服。那年,已經長成的香菇損失了2000多公斤。
如今,張曉軍的農業基地已經開始贏利,有了9名固定工人。2010年,他又在橫店鎮沈坎頭村承包100畝水田種植水稻。去年春節,張曉軍把自己當“泥腿子”的事情告訴了父母。父親還專門到基地去看了,最后拍拍兒子的肩膀說:“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