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食用菌迅速發展,不少菇農通過種菇脫貧致富,但也有不少菇農對種菇的認識存在誤區:
誤區之一:種菇收入高。有些宣傳稱,菇農種菇的投入產區比是1:4以上。我還看到某菌業公司宣傳的地栽黑木耳投入產出比1:8以上,到底能否收入這么多,我看很少有人達到,得看這個賬怎么算。以平菇為例,生產1000袋,人工費、水電費、原料費不會低于1500元,能正常出菇3000斤左右,以較理想的平均市價每市斤1.5元計算,也就收入4500元,獲利3000元,這還不包括菇棚搭建的成本,自己的工時費,市場的不可預見性。不考慮客觀實際,盲目從事種菇,往往事與愿違。
誤區之二:鮮菇有貨不愁銷。有些地方為了確保種菇業的發展,還與企業簽售了包銷合同,但多數收購單位收購與否,價格高低要看營銷水平,最終要根據消費水平來決定。屢屢出現的合同違約時間,不時出現的菇賤傷農現象就說明了問題。
誤區之三:上規模不怕價位高。搞種菇,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很多種菇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因此,種菇戶也不惜代價,追求規模效益。但由于近年我國的食用菌發展太快,而市場的承受能力有限,消費宣傳又滯后,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收益。
雖說有種種誤區,但并不等于菇不能種,我國食用菌產業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人們對食用菌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認識,“一菇、一葷、一素”消費理念的關注。食用菌需求量相當大,這里只是提醒種菇戶要正確分析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現狀,把握機會,以便取得最佳效益。【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與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