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菇農增產增收的困惑,容易想到食用菌產品“賣難”現象。但隨著高效食用菌規模化推進,菇農增收的瓶頸正逐漸由產品“賣難”轉向良種“買憂”。一些地方的情形表明,高效食用菌產業從規模擴張走向內涵增長,順應菇農的“良種期盼”成為一道新課題。
菇農選菌種,比挑女婿還上心
“你家菌種買了嗎,從哪買的,什么價?”這是筆者下鄉到食用菌產區調研最常聽到的話。聽到這樣的對話,原來是菇農們在相互打聽菌種的信息。
“現在買菌種,哪個不像挑女婿那樣上心?”某地一位黑木耳種植大戶說,5萬袋能賺多少,關鍵看菌種,一只黑木耳母種5元錢,需要用300只。用好菌種能出4000斤干黑木耳,能買8萬元,甚至更高,但菌種上出了差錯,出不到2000斤干木耳,那就賠慘了。
近幾年,吉林省黑木耳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但菌種仍以各家自找門路為主,憑經驗和供種單位的信用關系。
“絕大多數菌種來自外省,很多黑木耳菌種經銷商都在做這種業務。”一位知情人透露,有的菌種經銷商在賣菌種的同時,也承諾技術指導,甚至還有的收購產品,但菌種渠道參差不齊,也潛藏著風險。去年,部分耳農從外省一家菌業公司進了3000只菌種,結果流耳問題嚴重,污染也高,耳的質量也極差。耳農們找到這家菌業公司找個說法。這家公司推說是技術管理失誤和天氣因素影響,耳農們則認為是菌種質量問題,帶來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糾紛。
“買憂”和“賣難”,其實是道“連環扣”
良種期盼,瓶頸背后是商機
據我了解,僅吉林省黑木耳種植一項,全省絕不會低于6億袋,僅母種就需要300萬只以上,還有平菇、香菇、金針菇等。多么大的市場!而目前所有菌種需50%以上都從省外購進。很多業內專家認為,對引進菌種要重視解決“水土不服”和防止退化的問題,即使是好的菌種,也應避免過度競爭現象。
菇農的“良種期盼”熱,既折射了高效食用菌產業亟待突破的瓶頸,也昭示了其中的巨大商機。加大與高效食用菌產業相適應的良種科技儲備和原始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科研部門的大量努力,但前景卻極為可觀。【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