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成為行業熱點,很多菇農對此相當忌憚,會認為工廠化的強勢介入使本來就處于弱勢的菇農雪上加霜,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我們菇農能辯證的看待工廠化,大可不必太忌憚。
實質上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僅僅是食用菌生產的一種模式而言。其根本目的無非是實現不受地域、季節影響的全天候生產;其關鍵是使食用菌生產的農藝技術與環境調控的工業技術的有機結合;其手段是用工業設備調控環境條件,使之滿足食用菌生長過程對環境的要求。機械化、自動化固然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投入,食用菌工廠化確實運作得當可以提高工效和勞動生產率。盡管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增高,但勞動力價格優勢仍然是我國目前的優勢,大量盲燥的強調機械化、自動化其實并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國只適合在一定的區域尤其是食用菌發達地區有選擇的、適度的發展食用菌工廠化。
有菌界同仁認為,工廠化能提高我國食用菌規模化程度,我看這個觀點有待商討,規模大小只能是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正常運行和贏利的基本要求,不應該是食用菌生產工廠化與否的依據。我國食用菌能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工廠化食用菌能占多大比例?吉林省長春市城鄉結合部年生產各類食用菌上千萬袋,產菇幾千噸,吉林省東部山區生產黑木耳數億袋,規模夠大、夠宏偉,但卻與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根本扯不上邊。考察目前國內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后,菌界同仁不難發現,食用菌產品質量高低、企業效益高低,與投資規模、設施程度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不少傳統生產的食用菌企業(包括菇農),只要各方面掌控好,同樣獲得高質量的產品和較好的效益。
食用菌產業也要講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食用菌常規生產與工廠化生產應并駕齊驅,協同發展。二者的產品也各有千秋,我們不否認食用菌常規生產的產品總體上看在外觀質量和安全方面處于劣勢,但在生產成本方面的優勢卻相當明顯。工廠化生產的產品形式是鮮品,從經濟角度看,用于干制、鹽漬或其它方式加工都是不可行的;而常規生產的產品除鮮銷外,還是各種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原料。目前我國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種類已達60-80種。而目前實現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種類僅少數幾個品種。局限于木腐菌中的金針菇、杏鮑菇、真姬菇,草腐菌的工廠化生產也僅限于雙孢蘑菇,從生產角度從發,商家無利不起早,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產品數量,其終極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特點,決定了生產食用菌的種類受到嚴重制約。有些像香菇、竹蓀、木耳、滑菇等出菇周期長,占用空間大的食用菌品種,目前無法采用工廠化生產模式。據有關文獻報道:日本是亞洲率先實現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國家,但至今沒有實現香菇的工廠化生產。目前國內所搞的什么香菇工廠化生產,什么黑木耳工廠化生產…..。其實是偷換概念,或者根本就是概念模糊,實際上只是在菌袋制作、培養過程采用了一些機械和溫控設備,出菇過程仍然沿用傳統栽培管理方法,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這一點我們必須澄清。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特點,注重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從目前情況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主要是金針菇、杏鮑菇等少數低溫型食用菌品種,這些品種出菇需要在低溫。因此,要實現連續不斷出菇,必須有制冷設備的不間歇運轉,其電費消耗量相當驚人,就工廠化食用菌企業而言,更多的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考慮能源問題。能源消耗的多少,決定生產成本的高低和經濟效益的好壞。中國雖地大物博,但能源的日益緊缺,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黨和政府在大力提倡建立節約型社會,其中重要的就是要節約能源。筆者在寫一些項目書的時候,一些項目書最關注是該項目關鍵是否節能,從此角度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很難形成強勢。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比較難以解決的是普遍生物效率低 而且遠低于常規生產。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中,許多品種的產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菇。常規食用菌生產通常通過采收三、四潮方能獲得全部產量。這也是我們菇農的優勢所在。
綜上所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固然有其優勢,但菇農也有工廠化所不能比擬的長處,菇農莫忌憚食用菌工廠化!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