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 目前食用菌發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菇農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各地在努力提高食用菌生產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資源,向食用菌產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然而,在新的發展階段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總體上,目前菇農收入增長緩慢,食用菌產品從供給不足轉變成供大于求,由生產決定銷售轉變成銷售決定生產,由增產就能增收轉變成增產不一定增收。隨著食用菌產品越來越深人市場和食用菌產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變化,因而引致了賣菇難,菇農收入不高且增長緩慢,是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一、菇農收入增長緩慢是食用菌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反映
當前的菇農收入增速緩慢,從近期來看,主要是食用菌產品價格不高,規模化發展減緩、農村勞動力轉移受阻、種菇成本增高等因素影響的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講,是我國食用菌發展新階段各種矛盾的反映。
(一)隨著食用菌產品供求格局的變化,食用菌產品總量的增長受到了食用菌產品需求的制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逐步下降。與此同時,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數量,居民消費狀況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使食用菌的增長越來越受到需求的制約,主要食用菌產品的收入彈性開始下降。其結果是,自2000年以來,食用菌產品接二連三地出現“賣難”,特別是自2005年以來,曾一度出現除個別品種以外的食用菌產品全面“賣難”,這種情況表明,食用菌產品供求的矛盾在現階段已由總量為主轉向以結構為主。
(二)在食用菌產品供給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再靠提高價格來增加產量已面臨諸多困難。我國主要食用菌產品的供給已經受到需求的制約,持續提高價格的基礎已經動搖;我國食用菌產品價格提升的空間不大;價格的提高要受到財政支付能力限制。在總量增長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價格對繼續提高總產出的影響程度已開始減弱。
(三)食用菌的增長還受到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單純加大物質投入也未必一定能夠增產。根據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生產中存在邊際報酬遞減現象,而且食用菌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邊際效應不明顯。食用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以現有支付能力不可能一次性增加很多;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從物資投入和技術支持的角度看,食用菌產出的增加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促進菇農收入穩定增長的對策
目前食用菌產業受經濟危機影響受到了較大沖擊,菇農增收的難度更大。新階段增加菇農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綜合措施。既要大力挖掘食用菌內部增收潛力,又要在食用菌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全方位開辟菇農增收的渠道和領域,又要實行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要從當前出發采取能盡快見效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于長遠尋求解決菇農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在目前解決菇農收入問題的基本思路是推進食用菌產業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增加菇農收入為目標推進農村食用菌結構的調整
1.調整食用菌生產布局。廣大菇農增收緩慢,尤其是吉林省西部農村之所以普遍貧困,自然環境惡劣,生產條件差是主要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缺乏繁榮經濟、促進菇農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和優勢項目。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突出地方特色,發展優勢產業,建立食用菌大基地,形成食用菌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的格局。吉林省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大力發展高科技食用菌業、高價值食用菌產品和出口創匯食用菌業;中東部地區要發揮現有生產優勢,優化食用菌品種和品質結構,發展加工轉化和產業化經營,把食用菌產業做優。
2.調整食用菌產品結構。發展優質專用無公害食用菌產品,全面提高食用菌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我省食用菌產品的優質化和專業化。將勞動與先進技術結合起來,不斷研發創新,向市場推出新的有競爭力的產品。積極創造條件,使勞動智能化,逐步由簡單勞動密集型生產向勞動、技術、資本復合密集型生產轉變,增強吉林省食用菌的國內競爭力。
(二)加強食用菌的支持與保護,做好配套改革與建設
1.施以政策保護。食用菌是弱質產業,必須加強保護,確保食用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合理利潤。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設食用菌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加強領導,又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加強組織協調。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推動食用菌建設。二是政策保護。切實減輕菇農、企業負擔。政府對食用菌產品流通環節補貼轉向生產環節。三是法制保護。建立健全食用菌法律法規,走“依法治菌,依法護農”的道路,依法維護菇農的合法權益,保護食用菌的安全。四是各級政府要調整投資結構,大幅度增加對食用菌的投入。五是擴大食用菌的融資渠道,多渠道增加食用菌投入。制訂優勢政策,吸引外商增加食用菌投資。積極引導非農經濟組織增加食用菌投資。金融機構增加食用菌貸款。
3.加強食用菌科技、信息體系建設,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充分發揮食用菌科技對食用菌行業的支撐作用,促進食用菌產業向深度開發進軍,向提高質量和效益轉變。一是大力實施優良菌種選育工程,加快優質高產高效多抗食用菌新品種的選育、引進和推廣步伐。促進節本增效技術、品質優化技術、食用菌產品加工、保鮮和貯運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生態食用菌技術等五大技術的推廣普及。二是加強食用菌科技創新,加快食用菌技術高新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強農科教緊密結合,跟蹤國內食用菌發展趨勢,圍繞解決戰略性調整中的突出問題,聯合攻關,在分子育種、組織培養、食用菌產品加工保鮮、綠色食用菌食品、有機菌藥肥料、食用菌信息等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有新突破,加快食用菌技術高新化,積極辦好食用菌高新科技示范園,突出高科技項目,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益示范,加快食用菌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展示步伐,促進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三開展多種形式的食用菌技術培訓和食用菌教育,全面提高食用菌從業人員的科技素質。四是主動掛靠、聯合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進一步加強食用菌行業引智、引技工作,促進國內食用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內的先進技術、設備、優良品種,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對我省傳統食用菌產業的改造。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