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易菇網連續刊登了有關羊肚菌的一些文章,希望網友能抽點時間學習一下,連續2天的第九屆長春農博會坐臺,我接觸的咨詢者最多的就是關于羊肚菌的一些問題。也真有幾位被廣告忽悠而上騙上當者。
羊肚菌(Morchella spp)俗稱羊肚菜、羊肚蘑。因其菇蓋表面凹凸不平,形態酷似羊肚(胃)而得名。羊肚菌因而具有其獨特風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珍貴食藥用菌之一。它的人工馴化栽培一直是國內、外菌物學家致力研究探索的課題之一。
羊肚菌不同于常見的擔子菌菇類,它是真菌中的子囊菌,生長發育所要求的環境較特殊,因此實現人工栽培有一定的難度,屬于子囊菌的羊肚菌,其單倍體菌絲在產生子實體時均需經體細胞形成雙核化菌絲。因此栽培羊肚菌存在著既要促使子實體原基形成,又要激發雙核化菌絲體形成的雙重困難,栽培難度比一般擔子菌大得多。目前國內、國際的最高水平僅限于半人工栽培",即人工培育出營養菌絲體,之后必須返回或模仿羊肚菌的野生環境出菇。這種栽培方式并沒有突破自然環境的限制,出菇無把握且產量很低。"物以稀為貴"。近年來野生羊肚菌成為市場搶手貨,價值很高。
還沒有哪一個研究者能夠大面積地栽培出來。可能的方法一是模擬生態進行栽培,這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另一可能方法是降低栽培條件而又不改變其品質,即菌種改良,這將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點方向。還有國內有同仁提出的伴生菌問題:羊肚菌生態環境中有一種霉菌(Trichlderma sp)可以促進出菇,這種作用類似銀耳的"伴生菌"(香灰菌)。由此可見,搞清羊肚菌的"伴生菌"及其作用,也是人工栽培成功的關鍵。可以這么說羊肚菌的全程人工栽培尚未真正成功,需要相當多的研究工作。
農博會上很多參會者向我質疑今年野生羊肚菌為什么出奇的多?筆者不是這方面的行家,只談了點粗淺的看法.今年吉林省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多、4-5月份氣溫較高的年份,這是可能產量較高的原因。;干旱少雨的年頭一般產量較少。據有關資料顯示:羊肚菌原基形成的最佳佳溫度為18℃,相對濕度85%-90%,基質含水率為50-60%。子囊果發育的溫度范圍10-20℃,相對濕度80-90%,基質含水率30-55%。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