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 我國的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國情決定了我國食用菌產業只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發展道路。我國農村種菇人口多而條件有限,而且食用菌生產方式相對落后,一些菇農基本上還是使用手工工具耕作(連起碼的拌料機都難以買起)。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全面推廣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機械化、自動化的大食用菌產業模式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另辟蹊徑,走機械化大食用菌產業與園藝化小食用菌產業相結合的生態菇業道路。有三種現實的市場情況促使我們認真地思考這一問題。
國內市場青睞綠色食品。食用菌產業并不拒絕進步。但與其他產業相比,食用菌產業恐怕是唯一并非愈現代化愈好的產業,人們對食用菌產品甚至有著追求原始品質的偏好。不用說自然野生之山參、菌菇、龜鱉、魚蝦等山珍海貨成為上品,就是農家老式豢養之畜禽、土法種植之果蔬也已悄然熱銷。人們都懷念過去的雞蛋好吃,過去的米飯香甜,過去的魚蝦鮮美,過去的蔬菜可口,大有農副產品質量今不如昔之感。于是,食用菌產品受到消費者的推崇,成為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的寵兒,價格不斷走高卻又供不應求。
國外市場對我國食用菌產品高筑“綠色壁壘”。近幾年來,一些國家常常高筑“綠色貿易壁壘”,限制進口中國食用菌產品。我國生產的香菇、雙孢蘑菇等,都曾被國外以藥物殘留超標等為借口而退貨。比如,日本曾單方面提高對我國食用菌產品的進口門檻,制定了所謂的什么肯列表制度,在這些歧視性貿易壁壘面前,也可聯想到發展綠色或有機食用菌產品是何等重要。
生產方法不當影響食用菌產品質量。幾年前,國內一大菇商承接歐洲代理商200噸雙孢蘑菇的訂單,但到交貨時,跑遍很多地方卻只收購到60噸合格產品。其主要原因是許多菇農忽視科學培育,造成雙孢蘑菇農藥、重金屬殘留超標。這說明,食用菌種植需要科學的培育和管理理念。
國內外市場的這些信息令我們深思:什么是食用菌產業現代化?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能夠通過科學的種植和管理培育出優質綠色食用菌產品的,就是食用菌產業現代化。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前途在于:發展機械化大食用菌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的園藝小食用菌產業相結合的現代化生態菇業,即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機械化大食用菌產業,沒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勞動密集型的精細種植的園藝小食用菌產業,特別是綠色生態食用菌產業。提供綠色產品的生態菇業,估計將是未來的主流食用菌產業,我國在這方面具有優勢。
食用菌產業是典型的生態產業,其食用菌產品的生產過程除工廠化外,都是自然的生長過程,自然條件是基礎,產量和質量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特別強。食用菌產業還是典型的循環經濟。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應當在發展機械化大食用菌產業的同時,扶持和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園藝小食用菌產業,構建菇業循環經濟。發展機械化大食用菌產業,目的主要在于求效率、要高產。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園藝小食用菌產業,目的則在于求質量、要增值。在日韓等國家普遍實行現代化大食用菌產業的情況下,我國積極發展精細種植的園藝型綠色食用菌產業,可以贏得比較優勢,進而贏得競爭優勢。這就像瑞士的家庭制表勝過其他國家的大廠制表一樣。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