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伊吾縣鹽池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食用菌種植,讓農牧民們嘗到了甜頭。目前,種植食用菌已成為哈密伊吾縣鹽池鄉定居牧民增收的新途徑。
12月20日,記者在伊吾縣鹽池鄉鐵日勒尕村看到,那里新建的200 座食用菌種植拱棚整齊地排列在村頭,每座占地都有140 平方米。
在村民多力坤·阿不列孜種植的大棚里,記者看到,目前棚內種植的食用菌已經采摘完畢,多力坤·阿不列孜告訴記者,每個棚的產量近400 公斤,除去種植開銷,兩個棚算下來他凈掙了1 萬多元。
多力坤·阿不列孜今年是第一次種植蘑菇,在這之前,他一直靠養殖牛羊來增加收入。今年鄉里大力推廣食用菌種植,并給予種植戶大幅度的補助,于是他申請承包了兩個拱棚。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種植的食用菌長勢良好,以每公斤10-13 元的價格全部售完。談起明年的打算,他說,今年剛開始學種食用菌,缺乏經驗,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明年產量一定會再上一個新臺階。
多力坤·阿不列孜說: “我兩個大棚,240個平方米,規模不太理想,但是效益挺好的,收入兩個棚在一萬元,我覺得養這個蘑菇也沒有啥活干,光是種的時候有活,剩下也就沒有多少活了,一年的投入720塊錢,剩下的都是鄉里面給我們補貼的,其余農牧民就沒有別的投入了。”
多力坤·阿不列孜告訴記者,他承包的大棚是政府出錢蓋的,供水管網等設施由政府配套,遮陽網、石灰、微量元素等生產資料由政府補貼。經過一年摸索,多力坤·阿不列孜也嘗到了種植食用菌帶來的甜頭,并規劃起來年的種植規模。
多力坤·阿不列孜說: “對于我來說,明年我最少增加五個棚,以后要是這樣繼續下去的話,種蘑菇的人會越來越多,因為鄉里面補貼的多啊,我們私人在蘑菇菌種上一袋子只掏一塊錢的話,真是太劃算了。(記者:今年收入這么多錢,你高不高興?)高興啊,反正是像白從天上掉下來的錢一樣。”
今年以來,鹽池鄉堅持“一牧二菌三勞四游”的發展新思路,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編制完成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食用菌養殖產業。哈密市鹽池鄉鄉黨委副書記王曙光告訴記者,今年鄉政府投資350 萬元新建200 座食用菌種植拱棚,免費提供農牧民使用,同時,鄉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加大補貼力度,讓利于民,讓農牧民得到了更多實惠,這大大激發了農牧民的種植積極性,幾天內,200 座種植拱棚被農牧民承包一空。
王曙光介紹說: “對這個產業的發展,鄉里面一直比較重視,首先大棚是免費建立的,按照縣里的規定,要免費分給貧困人口,供水設施包括微噴這些灌溉設施全部都由鄉政府來配套的,群眾也不掏錢,也包括遮陽網、石灰、微量元素這些全部由鄉政府承擔。群眾主要在肥料、備料這款要自己儲備,菌種一袋三塊錢,一平方用三袋,縣上一袋菌種補貼一塊錢,鄉里面拿一塊錢,群眾菌種上只投入一塊錢,他這一座棚也就是在300多塊錢菌種的投入,其他的就是人工管理了。”
鹽池鄉下轄四個行政村,共有人口1411 戶,過去以傳統的草原畜牧業為主導產業,收入來源單一,生產方式落后,加上長期以來草場超載放牧,草場退化嚴重,已經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鹽池鄉黨委、政府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食用菌產業作為經濟發展、農牧增收的支柱產業培育好、經營好、發展好。
鹽池鄉黨委書記周義告訴記者,在明年的規劃中,鄉上將再建200 座食用菌拱棚,100 座智能溫室大棚,新增種植面積6 萬平方米,這樣全鄉的種植面積將突破10 萬平方米,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同時,還將進一步強化對種植戶的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提高食用菌質量和產量。在食用菌的銷售方面,明年將對食用菌品種進行精深加工,減少“原字號”產品銷售,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加強與市場的對接聯系,使食用菌產品及時賣得出,賣出個好價錢。
12月20日,記者在伊吾縣鹽池鄉鐵日勒尕村看到,那里新建的200 座食用菌種植拱棚整齊地排列在村頭,每座占地都有140 平方米。
在村民多力坤·阿不列孜種植的大棚里,記者看到,目前棚內種植的食用菌已經采摘完畢,多力坤·阿不列孜告訴記者,每個棚的產量近400 公斤,除去種植開銷,兩個棚算下來他凈掙了1 萬多元。
多力坤·阿不列孜今年是第一次種植蘑菇,在這之前,他一直靠養殖牛羊來增加收入。今年鄉里大力推廣食用菌種植,并給予種植戶大幅度的補助,于是他申請承包了兩個拱棚。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種植的食用菌長勢良好,以每公斤10-13 元的價格全部售完。談起明年的打算,他說,今年剛開始學種食用菌,缺乏經驗,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明年產量一定會再上一個新臺階。
多力坤·阿不列孜說: “我兩個大棚,240個平方米,規模不太理想,但是效益挺好的,收入兩個棚在一萬元,我覺得養這個蘑菇也沒有啥活干,光是種的時候有活,剩下也就沒有多少活了,一年的投入720塊錢,剩下的都是鄉里面給我們補貼的,其余農牧民就沒有別的投入了。”
多力坤·阿不列孜告訴記者,他承包的大棚是政府出錢蓋的,供水管網等設施由政府配套,遮陽網、石灰、微量元素等生產資料由政府補貼。經過一年摸索,多力坤·阿不列孜也嘗到了種植食用菌帶來的甜頭,并規劃起來年的種植規模。
多力坤·阿不列孜說: “對于我來說,明年我最少增加五個棚,以后要是這樣繼續下去的話,種蘑菇的人會越來越多,因為鄉里面補貼的多啊,我們私人在蘑菇菌種上一袋子只掏一塊錢的話,真是太劃算了。(記者:今年收入這么多錢,你高不高興?)高興啊,反正是像白從天上掉下來的錢一樣。”
今年以來,鹽池鄉堅持“一牧二菌三勞四游”的發展新思路,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編制完成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食用菌養殖產業。哈密市鹽池鄉鄉黨委副書記王曙光告訴記者,今年鄉政府投資350 萬元新建200 座食用菌種植拱棚,免費提供農牧民使用,同時,鄉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加大補貼力度,讓利于民,讓農牧民得到了更多實惠,這大大激發了農牧民的種植積極性,幾天內,200 座種植拱棚被農牧民承包一空。
王曙光介紹說: “對這個產業的發展,鄉里面一直比較重視,首先大棚是免費建立的,按照縣里的規定,要免費分給貧困人口,供水設施包括微噴這些灌溉設施全部都由鄉政府來配套的,群眾也不掏錢,也包括遮陽網、石灰、微量元素這些全部由鄉政府承擔。群眾主要在肥料、備料這款要自己儲備,菌種一袋三塊錢,一平方用三袋,縣上一袋菌種補貼一塊錢,鄉里面拿一塊錢,群眾菌種上只投入一塊錢,他這一座棚也就是在300多塊錢菌種的投入,其他的就是人工管理了。”
鹽池鄉下轄四個行政村,共有人口1411 戶,過去以傳統的草原畜牧業為主導產業,收入來源單一,生產方式落后,加上長期以來草場超載放牧,草場退化嚴重,已經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鹽池鄉黨委、政府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食用菌產業作為經濟發展、農牧增收的支柱產業培育好、經營好、發展好。
鹽池鄉黨委書記周義告訴記者,在明年的規劃中,鄉上將再建200 座食用菌拱棚,100 座智能溫室大棚,新增種植面積6 萬平方米,這樣全鄉的種植面積將突破10 萬平方米,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同時,還將進一步強化對種植戶的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提高食用菌質量和產量。在食用菌的銷售方面,明年將對食用菌品種進行精深加工,減少“原字號”產品銷售,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加強與市場的對接聯系,使食用菌產品及時賣得出,賣出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