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今,下司馬鎮搬遷村,家家戶戶的木耳大棚恢復了生產, 木耳長勢喜人
本報記者 旦增西旦 攝
本報記者 旦增西旦 攝
在亞東縣下司馬鎮,有一個叫“搬遷村”的自然村。搬遷村,因17戶村民11年前集體搬遷而得名,該村的人工亞東木耳栽培技術,在日喀則享有盛名,其“公司+農戶”的木耳栽培模式成為村里特色產業發展的亮點。
“9·18”地震,搬遷村所有房屋都遭到損壞,特色亞東木耳種植也受到影響,全村家家戶戶都有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在地震三個月后,當記者再次走進這個離縣城5公里、建在一處半山腰的村莊時,只見家家戶戶的大棚已恢復了生產,面對大棚里長勢良好的亞東木耳,村民們對未來的生活升騰起無限希望。
單木真家是村里為數不多還沒有拆除危房的。當我們來到他家時,單木真一家正在拆除房屋。按照“拆二保一”的原則,單木真家拆除了受損房屋的第二層,加固了房屋的第一層。這樣,他家就有了一個簡易房,可以確保全家人溫暖過冬了。
單木真告訴記者:“地震后,他家吃的、穿的、住的都有保障,現在全家人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把大棚里的木耳侍弄好,讓家里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我們走進單木真家的大棚,只見滿棚的菌包都長滿了木耳,大大小小的木耳就如一顆顆黑珍珠。
“9·18”地震,搬遷村所有房屋都遭到損壞,特色亞東木耳種植也受到影響,全村家家戶戶都有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在地震三個月后,當記者再次走進這個離縣城5公里、建在一處半山腰的村莊時,只見家家戶戶的大棚已恢復了生產,面對大棚里長勢良好的亞東木耳,村民們對未來的生活升騰起無限希望。
單木真家是村里為數不多還沒有拆除危房的。當我們來到他家時,單木真一家正在拆除房屋。按照“拆二保一”的原則,單木真家拆除了受損房屋的第二層,加固了房屋的第一層。這樣,他家就有了一個簡易房,可以確保全家人溫暖過冬了。
單木真告訴記者:“地震后,他家吃的、穿的、住的都有保障,現在全家人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把大棚里的木耳侍弄好,讓家里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我們走進單木真家的大棚,只見滿棚的菌包都長滿了木耳,大大小小的木耳就如一顆顆黑珍珠。
12月11日,亞東縣下司馬鎮搬遷村的村民單木真在溫棚內查看人工亞東木耳的長勢?! ?br />
單木真介紹,一個大棚可以種植1500個菌包,可由于菌包產量不足,目前,他家的大棚只有1000個菌包,可既是這樣,他家從去年7月份開始種植亞東木耳以來,收入已超過15000元。
單木真說,“現在全村都是這個狀況,村里沒有一戶的菌包供應量是充足的,甚至還有兩戶人家大棚里什么也沒有。所以,現在村民們一看到木耳種植公司的人來到村里,就要圍上去詢問什么時候能夠提供菌包。大家都只有一個念頭,把木耳種植好,讓家里有更多收入。”
歐珠家是地震后才開始種植木耳的,走進他家的大棚,這兩天才采摘下的木耳正堆放在大棚一角,我們大概估算了一下,起碼有20斤。歐珠告訴我們,他家大棚里只有500個菌包,可盡管如此,兩個月下來,他家也采摘了100多斤亞東木耳,按一斤20元計,就有2000多元。
錢雖然不多,可卻讓歐珠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村委會主任邊巴說,地震雖然破壞了家園,可卻沒能讓搬遷村人對生活失去希望。11年前,全村人搬遷過來時,也是一窮二白,如今,雖然遭了災,可黨和政府卻給每家提供了75000元的建房補助款,有黨和政府的幫助,勤勞的搬遷村人有信心靠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
升騰的希望讓災難成為過去,搬遷村,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單木真說,“現在全村都是這個狀況,村里沒有一戶的菌包供應量是充足的,甚至還有兩戶人家大棚里什么也沒有。所以,現在村民們一看到木耳種植公司的人來到村里,就要圍上去詢問什么時候能夠提供菌包。大家都只有一個念頭,把木耳種植好,讓家里有更多收入。”
歐珠家是地震后才開始種植木耳的,走進他家的大棚,這兩天才采摘下的木耳正堆放在大棚一角,我們大概估算了一下,起碼有20斤。歐珠告訴我們,他家大棚里只有500個菌包,可盡管如此,兩個月下來,他家也采摘了100多斤亞東木耳,按一斤20元計,就有2000多元。
錢雖然不多,可卻讓歐珠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村委會主任邊巴說,地震雖然破壞了家園,可卻沒能讓搬遷村人對生活失去希望。11年前,全村人搬遷過來時,也是一窮二白,如今,雖然遭了災,可黨和政府卻給每家提供了75000元的建房補助款,有黨和政府的幫助,勤勞的搬遷村人有信心靠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
升騰的希望讓災難成為過去,搬遷村,明天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