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產業在我國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食用菌生產已成為我國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菌物業三大產業之一,并成為一些重點地區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食用菌是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每年為國家創匯5―6億美元,食用菌在人們生活領域中,已成為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營養、保健食品,對增強人民的體質起著重要作用。我國的自然條件好,發展食用菌的潛力很大,在發展農村經濟中,越加顯示山它的重要地位。
二、食用菌產業在大農業中的作用:
1.食用菌與生態農業。
食用菌栽培不僅能使膠廢料化害為利,興菌成業,變廢為寶,而且還能建立一個多層次的生態農業系統。
我國每年可產1145×106噸有機物。其中農業下角料525×106噸,工業廢物50×106噸,畜、禽糞便250×106噸,此外還有野草資源;這是一筆巨大的生物再生資源,如若用1%來栽培食用菌,即可生產出美味可口,營養價值高,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用菌。其廢培養料中有9.16×106噸是“超級堆肥”,并可作為畜、禽的良好飼料。若能循環應用,其綜合經濟效益是很高的,對節能和環保都有重要的意義。
2.食用苗與高效農業食用菌生產是高效農業的支柱之一。
每畝收入一般1~2萬元,高至6―7萬元,是高效農業,也是高效的庭院經濟。若進行綜合循環利用,經濟效益會更大。
3.食用菌與立體農業。
我國860種食用菌中分布于森林境地的約有590種,這些耐蔭品種,適于高密度立體化栽培,
其中典型的有食用菌與蔬菜套種(瓜豆菇),與甘蔗套種(香菇和黑木耳),與稻麥套種(平菇和香菇),與玉米套種(香菇),與竹木套種(竹筍)。在林地中套種(黑木耳)、在案林中套種(平菇),在果園中套種(香菇),食用菌與食用菌套種(竹莉中套香菇)等等。
這對解決我國地少人多,耕地日益減少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4.食用菌與創匯農業。
食用菌的發展成為我國的創匯農業。
1996年,我國食用菌年總產量已突破350多萬噸,1997年產量則達到400萬噸,到2000年底,可望達到500萬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食用出生產國。目前,食用菌新栽培的種類、深加工產品不斷地出現、產量不斷地增加,出口前景廣闊,創匯金額不斷提高。
三、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動向:
我國食用菌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一些新動向,需要加強引導、重視與開發。
1.段木-代料。
目前,栽培食用菌已不僅僅限于木屑、蔗渣、酒糟、稻草、麥稈、高粱殼、玉米芯等副產品及下腳料,而一些雜草、果皮、樹葉和輕工業廢料也逐漸用來栽培食用菌。
2.室內-室外。
食用菌仿生栽培從室內到室外,投資少,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適合在我國農村各地推廣。近年來,室外栽培已由平菇發展至香菇、蘑菇、金針菇、黑木耳等。有些稀有珍貴品種,如灰樹花、雞腿蘑、姬松茸、羊肚菌等已馴化栽培成功,并在全國大力推廣生產。
3.一種-多種。
一地多用同時栽培幾種食用菌。南方一些重點產區掀起了銀耳熱、香菇熱和竹筍熱、靈芝熱,而北方地區也掀起了平菇熱、香菇熱、木耳熱、靈芝熱。
4.平面-立體。
我國最先以套種形式立體栽培有的云南地區,利用扁豆同風尾菇套種。現在已發展到瓜豆菇套種、稻麥菇套種,蔗菇套種、果菇套種、桑菇套種、林菇套種等等。
5.季節-周年。
以前食用菌只能季節栽培,現在,平菇,香菇,金針菇、蘑菇等都可周年栽培。
6.山珍-蔬菜。
由于制種和栽培技術的進步,產量大幅度地提高,銀耳栽培,由天然散落袍子-純菌種栽培-段木栽培―瓶栽(瓶內出耳-瓶外出耳)-袋載,產量提高幾十倍,價格降低至幾十分之一,從而昔日王公貴族食用的山珍,今天已成為平民百姓餐桌上的菜肴。
7.單用+綜合利用。
以前以銷售鮮菇為主,加工多為干制或制罐?,F在各種食用菌系列深加工產品、保健品、調料、飲料、方便快餐,相繼問世,不僅提高了食用菌的利用率,而且大幅度地增值,提高了經濟效益。
8.農業+科工貿。
當今食用菌同種植業、養殖業并列,是大農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國內有些地區已形成科研、信息、制種、栽培、保鮮、加工、銷售、出口俱全的系列化生產鏈,為我國進一步開拓食用菌業發揮科工貿一體化生產起到了促進作用。
――摘編自楊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