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了幾十年的污水溝干凈了
近年來,濟寧在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方式,目前,濟寧共建設新型農村社區409個,90萬農民已經或者即將告別舊村舍,住進功能齊全的新樓房,農民對此的擁護率達98%以上。濟寧的經驗也成為山東“三農”工作的亮點。
但濟寧沒有因為“亮點”而忽視了“暗點”,他們清醒地意識到,還有5000多個村莊的500多萬農民一時住不進新型社區,一些村莊建設缺乏規劃、環衛設施缺失、存在“臟亂差”現象。為此,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了以整治農村居住環境為中心內容的六大重點工程。市委書記張振川說:抓六大重點工程,就是抓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就是抓農村建設的深化和提升,就是抓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場農村環境整治戰役迅速在濟寧打響,各界全力以赴開展“清三堆”(土堆、糞堆、柴禾堆)、“治三亂”(污水亂潑、垃圾亂倒、柴草亂放)、“美三口”(村口、路口、門口)、“搞三改”(改圈子、改廁所、改爐灶)活動,全市農村環境全面改觀,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魚臺縣有一條1937年挖成的封鎖溝,長2.5公里,里面全是垃圾與污水,幾十年來臭不可聞。今年5月,魚臺縣委縣政府組織人馬,用1個月時間清空了這條溝,灌之以清澈的河水,兩岸植樹栽花,沿溝十幾個村莊的群眾無不拍手叫好。
為將整治效果長期保持,濟寧健全長效機制,實現了管理規范化、運作市場化、隊伍專業化、作業精細化、考核科學化,建立起穩定的鄉村保潔員隊伍,村居保潔人員到位14819人,工資全部由財政負責;他們還建成垃圾處理場290處、垃圾中轉站249處,配備大型垃圾清運車輛1660臺,初步形成了“戶集、村收、鎮運、縣(市)處理”的城鄉一體環衛機制。
小山村變富又變樣
泗水縣泗張鎮王家莊是一個只有133戶的小山村,距縣城25公里,這個村以前不僅“臟亂差”,而且比較貧窮。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后,泗水縣根據這里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安排旅游部門做了總體規劃,將山泉水引到家家戶戶門前,把小旱村改造成了小水村。
68歲的村民司玉山告訴記者,村里一道道小水壩壘起來,就像一個個水簾洞。記者問老漢,環境變了帶來什么好處?老人說:我的桃園一年長近4000斤桃子,以前收購的人給多少錢都得賣。今年不一樣了,城里來玩的人多了,不用我動手他們就給摘沒了。
47歲的村民王士菊在淄博打工6年,看到村里面貌大變,她清理家里的老房子搞起了農家樂,不到一個月就收入3萬多元,她說:每到周末,城里人來了到半夜也不肯走,我尋思再建幾間屋搞成旅店,讓他們遂了愿,俺們也多些收入。
將農村環境整治與幫助農民致富結合是濟寧的創舉。今年上半年,全市新開工優勢特色種養加項目392個,總投資79.7億元,多數都是利用農村廢物廢料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鄒城香城鎮依托豐富的秸稈資源,引進雙孢菇生產加工項目,年消化秸稈2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基地,當地農民每年賣秸桿的收入達7500萬元;魚臺縣以振南木耳種植合作社為核心,發動農民利用樹枝鋸末等種植毛木耳,全縣毛木耳發展面積5000余畝,產值達6億元,成為全省最大的毛木耳生產縣。
一把手駐扎最差村抓整治
農村環境整治的重點,一在公路,二在村莊。因維護不夠、車輛超載等原因,曲阜許多鄉村公路損壞嚴重,今年原計劃重鋪柏油路20公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后,曲阜將計劃里程加到360公里。
為徹底改變村莊的面貌,曲阜市委書記李長勝還帶著行李,來到條件最差的村莊之一王莊鎮劉莊村駐扎下來,親自勘察現場、規劃指揮,兩個月后,村里的“三大堆”不見了、爛泥街道變成了水泥的、農戶家里也變得干凈整齊。現在曲阜的最差村,全由市級干部承包整治。
濟寧農村環境整治短時間內取得大成績,關鍵就在于各級“一把手”真重視、真落實。濟寧市委書記張振川、市長梅永紅每逢下鄉調研,都會不打招呼隨機看幾個村莊,發現問題馬上請當地負責人來說個明白;市委副書記、六大工程總指揮張術平每天點著GPS在鄉村轉悠、每周開一次調度會、每月組織一次評比。濟寧還成立了專門的督導組,僅上半年就暗訪檢查了104個鄉鎮、933個村莊,通報批評鄉鎮書記鎮長10余人、免除了5個村莊支部書記的職務,并在媒體公開結果。魚臺縣委書記張曉玉更是親任整治小組組長,跑遍了全縣392個村莊。
據統計,今年以來,濟寧市、縣、鄉級共派出3480名干部,對1949個村進行重點幫扶整治,至8月底,累計清理各類垃圾89.84萬噸,清理“三大堆”67.5萬處,農村面貌頓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