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福建省長樂市鶴上鎮新覽村 食用菌種植基地,鶴上鎮副鎮長張弘告訴記者:“農田的稻草,牛雞鴨等家畜糞便作蘑菇菌床,用完的廢渣回到田地施肥,這樣循環利用,既生態環保,種出來的蘑菇和農作物品質又高。”新覽村的生態循環農業經念出了特色,村里的希爾帆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的蘑菇品種獲得國家“一村一品”品牌認證(即一個村一個獨有品牌)。
在新覽村希爾帆食用菌種植基地的空地上,一摞摞稻草整齊地擺放著,并用塑料布蓋好,防風防水;牛、雞、鴨等家畜糞便也滿滿地儲放在倉庫。稻草和家畜糞便為什么要像寶貝一樣儲放?“這些都是種植褐色蘑菇的原料,對我們來說就是寶貝。”希爾帆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陳凡及時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這些由稻草和家畜糞便做成的菌床生產出來的蘑菇完全綠色無污染,利用完后的廢渣又成為很好的肥料,運送到周邊稻田或者蔬菜基地作為綠色肥料。在陳凡的辦公室,記者發現一種呈灰色的菌類。陳凡介紹說:“這是今年與福州市食用菌辦科研人員一起培育試驗成功的灰樹花,原產于日本北部山區,營養價值很高,所含氨基酸、蛋白質比香菇高出一倍,具有防癌、抗癌及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該項目的成功實施,不但填補了福州市在灰樹花栽培方面的空白,也將為福州市食用菌結構的調整以及為市民提供功能食品作出一份貢獻。”陳凡自豪地說道。
新覽村有種植蘑菇30多年的歷史,1993年村民就開始發展蘑菇生產,因當時條件有限,一般只在小面積舊房中進行,規模發展不起來。2000年新覽村蘑菇種植大戶聯合起來,由陳凡牽頭組建食用菌收購點,建立了鶴上鎮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標準菇房65畝,按定價合同專門收購種植大戶的蘑菇,銷往全國各地,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這幾年公司逐步擴大規模,現在已吸納全村種植大戶70多戶。
13日下午,幽暗的蘑菇培育房內,工人們正頂著頭燈、緊張地忙碌著,他們用手中的工具拍打、夯實蘑菇菌床。工人小張介紹說,“這是在‘整床’,為即將到來的冬季種植做準備。”
近幾年,希爾帆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還和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開展長期技術合作。2005年,希爾帆與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合作從澳大利亞引進品種,試種褐色蘑菇取得成功,改變了我國蘑菇長期以來單一白色品種的局面。“希爾帆牌”褐色蘑菇(鮮)、雙孢蘑菇(鮮)兩個產品,于2007年3月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張弘說,這種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既有利于農村村容村貌改善,又節約高效,“把我們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