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驗室的系列創新技術為核心,廣東省微生物所采用科技與產業結合的方式,在廣東省的廣州、豐順、東莞、開平、韶關等地實施,并作為中國食用菌協會推薦的優秀成果,在西藏拉薩、廣西貴港、重慶豐都等西部地區推廣應用,并成功輸出加拿大溫哥華,共建立了12個日產超30噸鮮菇的生產基地,技術輻射2000多家食用菌和食品生產企業,通過技術培訓和產業扶持帶動了3.38萬戶農戶參與食用菌生產,戶均增收3000~4500元。產品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累計新增產值81億元,新增利稅17.13億元,出口創匯2300萬美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廣東省微生物所正與加拿大、坦桑尼亞等國專家共同研究利用食(藥)用菌的有效成分治療惡性腫瘤、抗艾滋病等對人類威脅極大的疾病,已取得了可喜進展,已建成了國內首個非洲蘑菇資源庫。
廣東省微生物所以其獨特的真菌資源調查、食(藥)用菌開發利用與人工栽培方面的技術優勢,多次前往西藏開展科技援藏工作。該所不只一次受廣東省科技廳的委托,實施多項援藏項目。如所長吳清平兩次帶隊進藏,對援藏項目進行考察和工作部署,楊小兵研究員七次帶隊進藏實施援藏項目。該所與拉薩、林芝等地科技部門和科研單位合作開展對當地豐富而珍貴的林下資源如冬蟲夏草、松茸、靈芝、天麻等進行調查,開發利用,推動產業發展等,特別是進行珍稀野生菇類的栽培;該所還將自己開發及使用的部分食藥用菌優良品種(如靈芝、猴頭菇等)成功引種到當地;協助當地科技部門建立林芝地區的食藥用菌野生資源種質庫;在當地開展高原產業化栽培示范,成功后可推廣到當地農戶;為西藏林芝地區培養食藥用菌技術骨干人才。
真菌分類研究工作全國“一枝獨秀”。廣東省微生物所建有華南地區最大、全國第二的大型真菌標本館,館藏標本6萬多號,一些標本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近年來,以李泰輝研究員為首的分類專家以華南及鄰區森林大型真菌為研究對象,以不同地區80多個自然保護區為考察點,進行了廣泛的野外考察,標本和菌種收集,物種分類鑒定,菌種選育和馴化及多樣性研究等,系統而全面地開展特色真菌編目、資源利用技術等基礎及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示范推廣,為森林真菌資源本底調查、系統分類學與編目及可持續性利用提供科學依據與數據積累,推動了食用菌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新農村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升了中國真菌資源本底調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