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去就能掙錢”,這是許多農民朋友的致富夢想,但河南的張先生卻在這樣的承諾下,陷入了一場“訂單種菇”的騙局。他花費上萬元購買菌包,最終卻只回收了1000多元。近日,央廣網對此進行了報道。
張先生被湖北某公司在短視頻平臺推廣的鹿茸菌種植項目吸引。對方承諾,購買菌包后會有技術老師上門指導,簽訂保價回收合同,百分百回收,一組利潤可達四萬多元。張先生心動之下,花13800元購買了800個菌包。然而,經過5個月的精心照料,最終產量僅為42斤,遠低于承諾的產量。公司又以“未按要求管理、產品不達標”為由,將回收價壓低至76元每公斤,與合同約定的600元每公斤相差甚遠。
4月8日,記者前往該公司所在地,發現該企業已經搬離。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及天眼查查詢,該公司目前已處于注銷狀態。從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先后有7名種植戶將該公司告上法庭,案由均為合同糾紛。
4月9日,記者聯系到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對方回應稱,公司菌種及輔料配送正常,技術指導也無問題,是張先生生產管理自主性強,有時脫離規范指導,且成品出產后按正常品鑒定價收購,是張先生遲遲不確認數據。
湖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研發首席、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卓仁剖析稱:“這就是典型的以‘訂單農業’為名實施的合同詐騙。先用高價菌包賺取首輪利潤,再通過營養液、設備等進行二次收割。即便農戶產出合格品,公司也會以‘品相不達標’壓價?!蓖踝咳蔬M一步指出,事實上,所謂的“鹿茸菌”實為鹿角靈芝,干品市場收購價僅為40-60元每公斤,合同中的600元每公斤報價完全脫離實際。
訂單農業本身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模式,但時有不法分子打著“訂單農業”的幌子實施詐騙。除了主要農作物,還有像中藥、食用菌這樣的非主要農作物也常被利用。詐騙分子的手法可以總結為“一吹二引三騙”。他們首先,常以“高利潤高回報”“助農惠農項目”“農科院最新產品”等噱頭獲取農戶信任,鼓吹產品科技含量高、利潤高、銷路廣。然后引誘農戶進行考察,誘騙農戶簽訂合同。最后,則是以這種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或者是農戶違約在先的名義去拒絕兌現承諾,最終詐騙錢財。由于公司和種植戶簽署了合同,民警通常只能協調或建議農戶按合同起訴。
專家提醒,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農業本身是一個回報周期長、回報率有限的產業,農戶應警惕“一本萬利”“高回報”“短周期”的宣傳。各級政府和農村基層組織應加強對“訂單農業”騙局的宣傳,讓農戶增強識騙能力。
圖片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