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隴南兩當縣楊左河川時,左家鄉德源菌業的工人們已經開始采收新鮮香菇,這些形態飽滿、紋理清晰的菌菇,經過分揀、烘干、包裝后,將跨越萬里,成為歐洲民眾餐桌上的健康美食。當裝載著3200斤黑木耳和13800斤香菇的貨車駛出秦嶺腹地,中國西北內陸縣城——兩當縣的食用菌產業正式叩開歐洲市場大門。今年開春,兩當縣德源菌業首單119萬元的出口訂單,不僅刷新了縣域農產品外貿紀錄,更揭開了一個秦巴山區小城的產業突圍密碼。
密碼一:從“菌棒”到“金棒”的產業蝶變
左家鄉地處秦嶺南麓,年均氣溫適中,無霜期長達196天,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了優質食用菌生長的天然溫床。2023年,浙江客商吳斯光帶著40年的香菇種植經驗落戶于此,投資建設德源菌業產業園。這座占地200畝的現代化園區,配備智能化養菌室、無菌菌種車間和冷鏈倉儲,年生產能力達1000萬棒菌棒,產出鮮菇7650噸、干品660噸,總產值突破8000萬元。
在德源菌業智能化養菌室里,溫濕度數據實時跳動,新風系統智能循環換氣,負責人吳俊峰輕點自動化控制系統觸摸屏。“這套智能控制系統能精準調控溫濕度,配合現代化無菌接種車間和我們自主研發的菌種,單棒產量持續提升。”有了這些“科技”的加持,傳統菌菇種植實現了“終年性出菇”,全年鮮菇供應不斷檔,土地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在菌棒生產車間,左家村民王小虎正熟練地用自動化系統為菌袋刺孔增氧。“以前在外地打工,但是離家很遠,現在在園區務工每月能拿三四千元工資,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王小虎生活的轉變是當地“產業園+合作社+農戶”模式的生動注腳,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等方式,帶動周邊7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密碼二:從“賣產品”到“賣生態”的全鏈升級
廢棄菌棒處理車間里,工人們將菌渣與牛羊糞按比例混合,經過多天的生物發酵,這些曾經的農業廢棄物搖身變為優質有機肥,最終反哺兩當的有機核桃、花椒種植,形成了“菌棒生產—鮮菇銷售—精深加工—循環利用”的閉環鏈條,實現了菌棒從“污染源”到“金寶貝”的蛻變。“接下來,我們將要開發香菇脆片、菌菇醬等高附加值產品,價格至少是鮮菇的3倍。”吳俊峰對未來充滿信心。
生態化的發展模式,正是兩當縣踐行“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的成果。全縣通過“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立體化布局,構建起以核桃花椒“雙百千萬”長效產業為基礎,中蜂、生態雞、食用菌、中藥材“三養一藥”速效產業為支撐的現代農業體系。2024年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2073萬袋,戶均特色產業收入超1.3萬元。
密碼三:從“山貨”到“甘味”名片的品牌出海
“以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山貨,現在坐在家里就能把農產品賣到國外”算起這筆賬,村民梁艷紅笑得合不攏嘴。曾經藏在秦嶺深處的“土疙瘩”,如今乘著“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的產業東風,搖身變成享譽國際的“甘味”名片。
此次出口歐洲的食用菌,僅是兩當農產品走向國際的一個縮影。“狼牙蜜”戴上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金冠”,“云屏蜜酥”成為非遺美食新標桿,特色農產品遠銷港澳,16個綠色食品認證、3個有機食品認證讓“甘味”招牌越擦越亮……兩當的“山貨”逐漸得到更大平臺的認可。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甘味飄香海內外”,兩當縣用十多年時間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漫步鄉間,生態放養雞在樹林間踱步,蜂箱在花海旁排列,菌棚在山坳里錯落,中藥材在梯田上起伏……繪就了一幅“靠山吃山更養山”的振興畫卷。
兩當菌菇的跨國旅行,既是一場舌尖上的風味邂逅,更是一次生態價值的全球對話。當小小的菌菇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當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兩當農產品也將以更豐富的形態,在世界舞臺上綻放“隴原味道”,這片土地也將持續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嶄新篇章。
原標題:《隴南兩當菌菇香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