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市隨縣草店鎮地處鄂北山區,因晝夜溫差大,霧天少,非常適宜菌類生長。近年來,該鎮積極探索鄉村產業興旺新路徑,大力發展菌菇種植特色產業,一朵朵菌菇撐起了鄉親們的致富“傘”。
小雪未見雪,菇棚好“豐”景。在隨縣草店鎮金鑼山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只見一朵朵長勢喜人、色澤鮮明的香菇撐起褐色的“小傘”,錯落有致地盛開在菌棒上,工人們在基地里忙碌著,小心翼翼地采摘鮮嫩肥厚的香菇。
“我們在香菇基地里采香菇,我一天大概能采兩行,差不多有50筐香菇。”金鑼山村六組村民陳倩今年34歲,自家也種了幾千袋香菇,當村中香菇基地活多時,她就和鄉親們一道來基地務工,每個月也能增加一些收入。“我們從現在開始采,一直要到5月底才結束。”
金鑼山村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周加里告訴記者,現在正是香菇集中收獲的時節,所以必須抓緊時間采摘、烘干。“烘干的香菇質量好,價格更高,不愁銷,大部分出口到歐洲、東南亞市場。目前,我們村集體的種植規模是20萬袋,效益好,明年還準備再增加5萬袋。”
在基地烘干房,金鑼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志蘭正在為村民示范剪香菇腳的要點。在她的身側,是一筐筐正待搬運上車的香菇。
“我們村里有很多老百姓在這里工作,你看,今天就有40多個人,中午還管中飯。一戶一個人最少可增收5000元,高的達到2萬元以上。”
劉志蘭告訴記者,如今村里建有20個香菇大棚,其中有一部分是新式大棚。在周加里和劉志蘭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今年新建的自動化食用菌種植大棚,這種新式大棚比起傳統大棚更加方便,種植效率也大為提升。
金鑼山村曾經是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018年整村脫貧后,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既提高了村集體收入,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劉志蘭介紹說,今年香菇產量不錯,基地每天可收獲鮮菇6000多斤。“我們采用的是‘村集體+大戶+村干部+脫貧戶+農戶’的模式,今年純收入接近100萬塊錢。”
而在二道河村游河茶樹菇種植基地,負責人楊路正在基地廠房中檢查茶樹菇的生長情況。只見一朵朵茶樹菇破棒而出、長勢喜人,楊路握住菌柄輕輕旋轉一圈,一朵朵新鮮的茶樹菇便被收獲到籃筐里。
“我們現在可以出菇的菌包達到了30萬袋,一年循環2次,一個菌包產量1斤半,一年的目標產量100萬斤鮮菇,如果烘干成干菇,就是10萬斤。鮮菇賣零售價1斤10元,干菇零售價是1斤60元。”
楊路早年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在草店鎮,他獨辟蹊徑地在二道河村建立游河茶樹菇種植基地,產出的茶樹菇供不應求,帶動周邊三十多人就業,年產值近400萬元。
小菌菇成就大產業。近年來,草店鎮借勢發力,積極探索鄉村產業興旺新路徑,全力推動全鎮食用菌種植特色產業良性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草店鎮種植菌菇近一千萬棒,預估產值達1.5億元。未來,草店鎮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持續擴大食用菌產業發展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