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悉心培育,曾經歷“太空游”的銀耳新菌株“HT108”在古田縣成功結出朵朵“銀花”。11月27日,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了解到,根據最新的現場測產結果,航天育種銀耳的性狀更優、產量更高,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去年5月30日,“古田銀耳Tr21”作為航天育種搭載實驗項目的出發菌株,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遨游了5個月。在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特殊環境的綜合作用下,該菌株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今年以來,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院長孫淑靜領銜的研究團隊,對“太空菌株”進行活化、初篩、復篩及分子鑒定,最終確定為新菌株,定名為“HT108”。“HT”即“航天”的拼音縮寫。
孫淑靜介紹,從現場測產情況來看,新菌株的子實體呈淡黃色、朵形圓整緊致、耳片厚實內卷,平均產量相較目前主栽品種高出10%,總酚、黃酮含量分別提高約55%、60%,表現出豐產性好、活性成分含量高的特點,十分適合用作銀耳深加工產品原料。
航天育種是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于一體的農業育種新途徑,也是當今農業科技研究領域的前沿課題。與傳統育種方法相比,航天育種具有變異率高、育種周期短、優良性狀遺傳性高、易獲得罕見性狀等優勢,受到業界關注。
福建省食用菌技術推廣總站首席專家黃志龍觀摩了此次現場測產,對航天育種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太空菌株’的成功選育,打破了傳統野生馴化和雜交育種的局限,標志著銀耳育種取得新突破,對加快我省生物育種關鍵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古田縣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食用菌之都”,銀耳產量占全國90%以上,“古田銀耳”以147.32億元的品牌價值高居2023年中國食用菌產業區域品牌價值評價榜單第二位。2013年,福建農林大學與古田縣共建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立足企業需求與市場導向,從選種育種到栽培管理,為古田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
校地合作開展十多年來,古田縣在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道路上持續探索,實施科技引領項目,不斷強化食用菌新品種開發、新技術引進和栽培管理能力。目前,全縣已開發生產38個食用菌品種,形成“主栽品種規模不斷擴大,珍稀菌類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致力打造現代食用菌產業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