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8-10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食用菌生物學與采后加工大會上,甘肅農業大學贠建民教授就羊肚菌液體發酵多糖降血糖活性及腸道菌群調節作用進行了報告分享,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羊肚菌,作為一種珍貴的食用和藥用真菌,以其獨特的形態和豐富的營養價值而聞名。我國羊肚菌種質資源豐富,人工栽培的羊肚菌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9%以上。然而,羊肚菌對生長環境要求嚴苛,穩產高產難以實現;菌種質量參差不齊,普遍存在產量低、品質不穩定等問題;培養周期長,成本較高,限制了對于羊肚菌活性物質的進一步研究。因此,贠建民教授團隊另辟蹊徑,采用液體發酵的方法,將目光投向了羊肚菌的深層發酵技術,通過該技術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富含活性成分的菌絲體和發酵液。
在此次報告中,贠建民教授首先介紹了羊肚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包括其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以及具有抗腫瘤、抗氧化、保護肝臟、調節腸道菌群、免疫調節、降血糖等作用。隨后,他詳細闡述了當前糖尿病的嚴峻形勢以及食用菌多糖在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進展。針對羊肚菌液體發酵多糖,贠建民教授團隊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們首先優化了羊肚菌胞內外多糖的提取工藝,并比較了胞內多糖(IPS)和胞外多糖(EPS)的基本性質。研究發現,EPS在分子量、單糖組成、硫酸基含量等方面與IPS存在顯著差異,且EPS的穩定性和溶解度優于IPS。此外,兩種多糖均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膠凝性能。
在降血糖活性方面,贠建民教授團隊通過一系列體外試驗和細胞試驗發現,EPS對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明顯高于IPS,且EPS在體外消化過程中可以保持較高的消化酶抑制活性,尤其是對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MEPS能通過激活PI3K/Akt信號通路以及上調AMPK/GLUT4 mRNA表達,從而緩解胰島素抵抗(IR),增加IR細胞的葡萄糖消耗。
除了降血糖活性外,贠建民教授團隊還關注了EPS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他們通過α/β-多樣性分析、腸道菌群組成變化以及短鏈脂肪酸含量變化等指標的測定發現,EPS能夠顯著降低微生物的豐富度,改變腸道菌群組成,促進具有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增加葡萄糖攝取功能的有益菌如羅氏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的豐度,同時抑制可以引起脂質代謝紊亂的有害菌如大腸桿菌、考拉桿菌屬、梭菌屬以及腸球菌屬的繁殖。
贠建民教授的研究成果不僅為羊肚菌液體發酵多糖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也為糖尿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更多報告內容可上食用菌在線學習平臺蘑菇通觀看。
蘑菇通網址:
https://www.mogutong.com/
或打開蘑菇通公眾號—全部課程—觀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