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大棚種金針菇
VS
在工廠化的車間種金針菇
會有什么不同?
日前
記者來到位于海寧袁花鎮的
浙江華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探究竟!
“去車間里看看就知道了。”一見面,公司總經理李世文笑著說。
走進第一個生產車間,就能看到皮帶輸送線上的原料經自動化的設備后裝入一個個空塑料瓶內。完成裝瓶的食用菌栽培瓶,經流水線運輸出來后,機械臂將其整齊碼放。
李世文說,食用菌栽培瓶里面裝的是配好的培養基,主要原料有玉米芯、米糠、麩皮等十余種農作物下腳料。從裝瓶到采收,金針菇需要歷時50天左右的生長周期,包括瓶裝、滅菌、接種、養菌、搔菌、生育等多環節。
區別于傳統的金針菇種植,工廠化模式改變了以往金針菇“靠天吃飯”的問題,實現全天候種植、全年不間斷生產,并且產品質量完全可控。這背后,是工廠化帶來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產設備在精心“呵護”。
打開一間育菇車間,一陣冷意襲來。金針菇生育期的溫度較低,最低只有5℃。傳統種植下,金針菇夏天怕熱,冬天怕冷,適宜的生產環境很難人為調控。工廠化種植后,通過制冷、新風、光照、加濕等數字化環境控制系統,金針菇始終處于恒溫恒濕的最適宜環境中。
“濕度調控上,育菇車間采用超聲波加濕,霧化顆粒更小。”李世文介紹。如果霧化顆粒大,長時間留在金針菇菇體表面,會嚴重影響品質。”抬眼望去,一層一層的栽培床架上,培養瓶密密麻麻地擺放著,里面的金針菇長勢喜人。
智能化場景隨處可見
從育菇車間出來,發布君來到了包裝車間,這里也有智能化的場景:成熟的金針菇經流水線送至包裝車間后,3臺機器人伸出長長的手臂,將培養瓶里的金針菇自動采摘后切根,再經皮帶線送到工人手中進行分揀和裝袋包裝。
“每個機械臂至少能為我們省下3至5人。”李世文告訴發布君,“這個月開始,基本每天出菇15噸銷往浙江本省,后期滿產后將輻射上海、福建等華東市場。”
其實,在金針菇各生產車間內,智能化場景隨處可見。比如,在瓶裝車間,采用定制化設備,實現原料精準投放裝瓶,保證了每瓶出菇重量維持均勻的水平。又如在滅菌后、冷卻接種環節,這里打造了萬級的潔凈車間。
金針菇“智能造”的背后,有著一支專業的技術團隊在支撐。當天,發布君來到品控室,質量檢驗員戈瑤正打開一個培養瓶,取出一勺原料放進檢測儀,認真檢測各項數據。像她這樣的技術人員,有20人左右,從原料入場檢測、整個生長過程數據監測、采收包裝和產品檢驗等多方面為金針菇品質保駕護航。
工業化思維生產農業,實現了金針菇“智能造”。據悉,今年項目投產以來,已吸納130多名當地村民就業。如今,這個數字化工程正朝著日產金針菇70噸的滿產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