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工廠生產零部件一樣種蘑菇?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萬盛經開區”)探尋答案。
在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只見一簇簇飽滿的金針菇從裝滿玉米芯、米糠等原料的塑料瓶中探出頭來。
“使用新技術后,金針菇的單產明顯提高了,而且菇柄粗細適中、菇帽飽滿,品質非常好。”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食用菌菌種提升項目負責人易思富喜上眉梢。他所說的新技術,就是液體菌種技術。運用該技術可以實現高度智能化生產,從液體菌種培養到菌種接種環節,大部分采用機器自動化流水線作業,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污染率。
作為萬盛經開區食用菌行業的“領頭雁”和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該公司自投產以來可日產食用菌150噸,年產5萬噸。除包裝環節需要人工操作外,制菌、裝瓶、冷卻、培養、搔菌、插片、采收等環節全部實現機械操作,生產無縫銜接,天天都能出菇。
在南桐鎮巖門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依靠科技設備,赤松茸也告別了“看天吃飯”。
“赤松茸一般在春季出菇,但由于我們采用了愛爾蘭式保溫棚,安裝了恒溫恒濕系統,目前基地里的赤松茸仍在陸續出菇,品質相當不錯。”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恒溫大棚和恒溫恒濕系統的應用讓基地實現一年365天、全天24小時不間斷生產,產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
據了解,南桐鎮巖門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于2023年12月竣工,總面積4800平方米,建有5個恒溫出菇棚,預計年收入達85萬元,年利潤20萬元。
這是萬盛經開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縮影。萬盛經開區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加以重點培育,著力提升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積極推進食用菌產業工廠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成勢。同時,通過“科技特派員+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當地組織食用菌專家對接食用菌生產企業和農戶,開展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著力進行技術攻關。經過培訓,企業工人和農戶實操能力明顯增強,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全區食用菌種植技術水平得到提高。
如今,食用菌產業已是萬盛經開區農業重點產業,拓展到鹿茸菇、赤松茸、黑皮雞樅菌、豬肚菇、秀珍菇、羊肚菌、白參菌等10多個種類。萬盛經開區成規模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達20余家,年生產食用菌5.5萬噸,產值約6億元。(雍 黎 通 訊 員 葉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