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坐落在萊西市院上鎮的山東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菇實驗棚,人一般高的七層鐵架上整齊擺放著菌包,菌包的扎孔中長出了一簇簇圓潤飽滿的菌菇。點擊棚外的操控設備,棚內便可自動開啟溫度、濕度等的調節。不僅菌菇的生長環境實現全自動控制,菌包菌種的制作在這里也實現了全智能化。
10月17日,走進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科技示范基地,揭秘食用菌的全自動化生產。
打開菌菇實驗棚的大門,一陣涼氣撲面而來。在平菇實驗棚內,白茫茫的霧氣升騰,溫度基本在13℃到15℃左右。一個個小臂長的菌包整齊劃一地擺放在人一般高的七層鐵架上,棚內干凈整潔,還有一股菌菇的清香。
每個菌包上扎了幾個孔眼,平菇就從這些扎孔中破袋而出。用手摸一下平菇表面,手感濕滑。“平菇生長需要水分,但水分子太大又會影響其生長。”山東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鵬程說。
那該如何實現自動化澆水呢?劉鵬程指了指棚頂。
記者看到,在大棚的頂部,配備了噴淋管,還有燈帶、冷氣管等等。“這些實驗棚全部是恒溫、恒濕、自動化控制。噴淋管噴出的水分子很細,可以增加菇的含水量;燈帶的作用是模擬光照;冷氣管讓全棚溫度更均勻;還有可以自動打開的通風窗……”劉鵬程介紹。
那么這些冷氣和水分是從哪里來的?劉鵬程帶領記者走到實驗棚的最深處,兩個正在運作的冷氣設備一頭連接著棚頂的冷氣通風管道,一頭連接一個綠色的大鐵罐。鐵罐里儲存著水,冷氣就是由這里面的水轉換而來,噴淋管的水分也來自于此。
這些設備全部由實驗棚外的一個電子屏幕控制。電子屏幕設置了恒定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比如這間平菇實驗棚,室內設置了兩個溫度12.7℃和13.6℃,室內濕度為96.9%,二氧化碳濃度為547。“系統已經自動設置好了菇房狀態,只要低于或高于這個值,里面的設備便會自動操作。此外,如果想調整溫度、噴淋、新風等,不需要進棚,站在棚外點擊屏幕就可以設置。”
實驗棚的菇多種多樣,有平菇、香菇、猴頭菇等等,每一種菇都十分干凈。來到香菇實驗棚,劉鵬程摘下一棵香菇邀請記者品嘗,口感很綿密,吃到嘴里先是一股奶香,緊接著是淡淡的菇的香氣。“一般來講,香菇不建議生吃。但我們用的是凈化水,并且在干凈的環境下生長,所以基本可以生吃,但是進入市場流通后,會有細菌繁殖就不建議生吃了。”
這些菇的產量也十分驚人。像平菇,每7天就能長出來一茬,每個實驗棚有9600個菌包,一個棚一茬能產1萬斤。菌包每半年更換一次,成本價在每棒1.8元至2元,蘑菇則能賣到4元至5元一斤。“原本只能春秋種,現在有了大棚,能夠實現一年四季不間斷生產,利潤十分可觀。”劉鵬程笑說。
從原料分配到智能出菇,全自動化生產節約八成勞動力
“這個工廠年產3000萬包菌棒,以前要用到400人以上,現在只用了70人,設備設施的智能化節約了80%以上的人工。”劉鵬程從事食用菌行業十年多,親眼見證從地栽到現在的全自動化生產,他說這也是中國食用菌發展的一個縮影。
跟隨劉鵬程深入生產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山丘般的木屑堆。傳送帶正在將這些木屑傳送到篩選機,自動篩選過濾掉不合格的木頭原料。篩選出來的木屑直接到裝包車間。
想起在實驗棚內,記者看到不同的菌菇,對應的培養基的顏色也不同。原來每種菌菇培養基里的原料是有不同配比的。“每種菇它是有碳氮比的,菇的生長需要碳源和氮源,比如香菇的比例是30:1,平菇的比例是20:1,根據這個比例自動化配比。有的是純棉籽殼,有的是木屑和棉籽殼按一定比例混合。”劉鵬程說。
在裝包車間,機器里“蹦”出來一個個用塑料袋扎緊的菌包,由傳送帶繼續向前運輸,只有3個工人站在傳送帶前進行檢查。這套全自動化生產系統,一天能產7萬包菌包。而在以前,人工套袋扎口十分麻煩,同樣的產量則需要60余人。現如今只需要3人檢查質量。
傳送到最后,自動化裝架機將一組菌包一層層擺放到鐵架上。裝滿后,工作人員開著叉車將鐵架叉走。再由刺孔機給菌包扎眼,并將菌種放置到孔里。這就是在實驗棚看到的菌菇培養基的原型。
但在搬到實驗棚前,菌棒需要先在培養間培育90天的時間,在前培養間培育一個月,在后培養間培育兩個月。
“剛接上菌種很容易受到雜菌的侵襲,所以需要有凈化,前培養間有空氣過濾器,把雜菌過濾掉,確保車間的空氣純凈。后培養間就是讓注入的菌種在培養基內延伸生長,到第90天菌棒各項指標就達到成熟標準了,內部孕育的菌絲在一定條件刺激下,就可以扭結形成菇蕾。”劉鵬程說。
在培養間里,很少能夠看到工人,已經完全是自動化體系。
當劉鵬程打開后培養間的大門時,兩側四五米高的菌棒整齊羅列在鐵架上,從門口延伸到房間里的最后一寸空間。每個鐵架兩側的燈帶亮著,成千上萬包菌棒呈現在眼前,這一幕十分壯觀。
當把菌棒放到棚內環境里,即是對菌絲進行外界刺激,為了保護自己它們開始“繁衍后代”,菌菇就這樣產生了。
劉鵬程告訴記者,他們在全力推廣運用食用菌循環生產技術,“收集農作物秸稈、廢舊果木,經過粉碎、預濕、發酵等環節加工制成菌包基質原料,出菇后的廢舊菌包還可再堆肥、還田,年循環利用廢棄果木達6萬余噸、消化小麥、玉米秸稈3000噸。”盤活閑置房屋,帶動農戶人均年增收1.5萬元。
食用菌種植投入少、時間靈活、技術門檻低、進入退出便捷,是一個典型的富民產業。萊西市推出“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發展模式,引導農戶通過庭院經濟、林下種植、訂單種植等多種方式發展設施食用菌種植,全市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約130萬平方米,農戶人均年增收1.5萬元。
“現在周邊和我們合作的農戶有50余戶,他們利用閑置的房屋,從我們這里購買菌棒,回去自己種植,可以自己售賣或者我們統一收購銷售。他們只種春秋兩季,一年也能增收1.5萬元。”劉鵬程說。
“3天就可長出菌菇,8天就可進行采摘、銷售,利用一早一晚閑暇時間在自個家里就能掙錢!”萊西市院上鎮劉家寨村村民劉華春心滿意足地分享種菇心得。
農戶庭院中的朵朵菌菇正成為“增收密碼”。作為菌菇種植領域知名企業,艾澤福吉落戶院上鎮后,通過當地共富公司統籌,與有合作意向的農民簽訂合同,公司提供菌棒和技術培訓,幫助農戶將原本閑置的農家庭院改造為菌菇房,出菇后統一購銷,帶動農戶共同增收致富。自2023年3月開始探索該模式,目前已與周邊50多個農戶達成合作,實現了“庭院就業、“早晚”致富。
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宏志表示,每年公司都會開展2至3次種植技術培訓,并在種植期內對農戶進行“點對點輔導”。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將食用菌生產風險最大的菌種裝包、預培養等環境全部交由企業利用現代設施設備進行控制,有效提升了食用菌種植的效益和成活率。如此一來,既能給農民種菇吃下增收“定心丸”,又能培養一批掌握致富技術的高素質菇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