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間野菌飄香,生產車間菌味濃,文旅“菌牌”吸睛……金秋時節,走進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放眼都是菌風景,村村都有菌特色,處處可嘗菌美食,小小野生菌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了富民強縣的致富產業。
2023年,南華縣野生菌集散交易量1.218萬噸,交易額15.513億元,實現野生菌產業綜合產值61.7億元;2024年野生菌出菇上市交易至8月底,南華縣野生菌集散交易量1.09萬噸、交易額14.36億元。
01綠水青山 賦能菌根基
?南華縣林地面積廣闊,森林類型多樣,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孕育出豐富的野生菌資源。資料顯示,南華縣是全國野生菌種類最多的縣,擁有野生菌1021種,其中可食用菌354種、毒菌91種、藥用菌81種、食藥不明菌495種,資源年蘊藏儲量1.5萬余噸。
每年雨季,都是南華人最忙碌的季節。進山撿菌、收菌、賣菌、吃菌……與菌有關的活動能從出第一茬香蕈的春末持續到長松露的初冬。南華縣馬街鎮銹水塘村村民楊成相便是眾多忙碌的菌農之一。“南華的綠水青山孕育出了金山銀山,野生菌讓我們菌農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楊成相是村里最先開始收菌子的那批人,除了自己進山撿菌,他還收購村民的菌子帶到鎮上收購點集中售賣。在南華山區各鄉鎮,家家戶戶都是菌農,村村寨寨都有菌銷商,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條遍布廣大山林的產供銷一體化野生菌交易產業鏈。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綠水青山、養護好金山銀山,南華縣制定出臺《南華縣松茸等食用菌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高標準建成以松茸、牛肝菌、塊菌、大紅菇等菌類為主的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6個8040畝,深入落實封山育林育菌“七不準”(不準毀林開墾、不準挖土采石、不準砍樹割草、不準放牧、不準使用農藥化肥、不準偷采盜采、不準采集童菌及過熟菌)措施和村規民約,在全省率先推行公開標底、競價承包的方式進行菌山管理與開發。每年南華縣約有12萬人次參與野生菌生產經營,野生菌主產區農戶人均野生菌收入超過4500元。
02營商破壁 做大菌體量
?今年8月8日,全國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場——云南·南華國際野生菌交易中心開市。交易中心總面積2.6萬平方米,綜合了交易、科普、電商、創新創業服務等功能,設置商鋪137間、攤位200個,開市首日人流量就突破10萬人次。交易中心內還建有野生菌科普展館,館內陳設了600余份南華縣境內采集制作的野生菌標本,是全省野生菌標本最多的科普展館,集中展示了南華縣野生菌歷史、文化、發展歷程和現狀。交易中心新建成了南華縣野生菌產業大數據平臺,實現了野生菌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為擦亮“世界野生菌王國”的金字招牌,多年來,南華縣持續實施菌產業發展攻堅行動,培育形成了咪依嚕天然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泰源商貿有限公司等具有一定規模的野生菌加工企業14戶,其中4戶被認定為省級龍頭企業,發展野生菌專業合作社21個。在云南·南華野生菌加工產業園建設冷鏈、倉儲物流中心1座,開通南華至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郵航直達專線,新鮮野生菌13小時可達上海、12小時可達深圳,南華野生菌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彌補野生菌季節性較強的空窗期,南華縣還引進上海雪榕、江蘇品品鮮等龍頭企業,種植羊肚菌、大球蓋菇、香菇等人工食用菌7213畝,食用菌產業發展得到有效拓展。
03產業融合 做優菌效能
?野生菌是南華的特色,也是南華的底氣。近年來,南華縣深耕菌文化,借著獨特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野生菌+文旅”產業,持續舉辦了21屆的野生菌美食文化節,吸引了大批游客。特別是今年,南華縣以社會化辦節模式創新舉辦野生菌美食文化節,節日期間游客數量創歷史新高,接待游客46.7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0倍,旅游總消費突破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倍。
為積極推進文旅融合轉型升級,南華縣先后培育打造了德茂菌寶莊園、雨露蘑菇小屋、五街鎮菌王山、百菌園等以菌元素為主的農文旅基地,讓前來南華的游客實地體驗野生菌采摘、售賣、烹飪、品嘗等項目。南華縣制定了《南華縣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提質增效政策措施》,兌現獎補資金35.5萬元,激發了文旅企業發展活力,風華雨露景區和德茂莊園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南華縣切實加強對野生菌餐飲企業的安全監管,通過不斷創新野生菌美食,開展野生菌美食大賽,舉辦野生菌美食“長街宴”。目前,全縣擁有野生菌餐飲企業311戶。
據統計,2023年,南華縣共接待游客334.2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63億元,其中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06.93萬人次,收入6.96億元。今年上半年,南華縣共接待游客167.86萬人次,同比增長6.25%;實現旅游總花費16.67億元,同比增長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