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屋后的空地上,一座24平方米的“移動智慧菇房”成了村民精心照看的新菜地;高架橋下的閑置地,一條長達500米的“菌菇部落”示范帶徐徐展開……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田寮村的“移動智慧菇房”正成為村民增收的“致富方艙”。
漳州素有“中國蘑菇之鄉”的美譽,近年來,漳州市以提高單位土地面積菇棚(房)栽培容積率及復種指數為導向,實施現代設施栽培提升行動,創新建設“移動智慧菇房”,走出了一條聯農帶農產業發展新模式。
科技創新,培育食用菌增產新模式
“傳統的食用菌種植是粗放式的,在簡易的草棚和竹架大棚里進行,讓蘑菇按照季節規律自由生長,這種生產方式不僅產量有限,抗市場風險能力也弱。”薌城區天寶鎮綠田園食用菌合作社總經理洪海碧說。
“育良種、強良技、推良法”。近年來,薌城區以天寶農業產業強鎮(食用菌)建設為契機,依托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和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平臺的科研成果和創新優勢,用上了5G、物聯網、大數據、云服務等技術,打造出“移動智慧菇房”集中示范區,促進鄉村振興。
為加大科技創新積累優勢,做優做強食用菌產業,漳州市創新實施秀珍菇小戶型“移動智慧菇房”工廠化栽培模式,指導企業組建科研團隊,從100多個新菌株中篩選出適合工廠化栽培的專用品種;開展菌種生產技術創新,開創液體菌種在菌包生產上的應用;原料集中堆積處理,經自動化處理設備處理后,無廢水外流污染環境。
為提高食用菌標準化、組織化生產水平,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小戶型“移動智慧菇房”實行“六個統一”的管理經營模式,即統一原料采購、統一配方制菌包、統一菌包規格、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回購、統一品牌銷售。
相較傳統的季節栽培,“移動智慧菇房”利用先進的數控智能化系統,控制秀珍菇生長各環節溫濕度等,周期縮短90%,產量提高10%,質量穩定,出菇時間可控,且出菇期間不需要用藥管理,產品不存在農藥殘留的風險。
聯農帶農,拓寬菇農增收新渠道
瞄準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結合點,漳州市以“移動智慧菇房”為抓手,發展立體化、設施化栽培,充分利用農村的閑余時間、閑雜土地、閑散勞力,打造“菌包專業化生產、企業技術服務、農戶出菇管理”的產業發展模式,開啟了以食用菌生產為主的“新庭院經濟”,解鎖聯農帶農新路徑。
“這些‘移動智慧菇房’是向企業‘租’的,繳納押金就可以使用。買進優質菌包后,企業會提供技術指導,菇成熟后,企業一口價回收。”2023年初,天寶鎮田寮村肖松溪承包管理16間“移動智慧菇房”,自己當起“廠長”,經過一年來的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強化“新庭院經濟”經營戶與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的分工協作和利益聯結,漳州市引導龍頭企業創新秀珍菇集中制包分散出菇發展模式,采取“科技+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通過建立示范基地,開展秀珍菇菌包制作、栽培等技術研發及示范推廣,引導周邊村民發展秀珍菇種植。
企業制作的菌包賣給農戶后,為農戶免費提供栽培技術指導,農戶只要負責出菇管理、采收及承擔“移動智慧菇房”電費即可開展秀珍菇栽培。出菇后,企業以穩定的價格回收,統一品牌銷售,實現產購銷一體化。這一降低農戶資金投入壓力和市場風險,帶動農戶穩定增收的生產模式,促進了“新庭院經濟”走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
多元發展,促進食用菌產業新發展
在創新“科技+企業(合作社)+農戶”食用菌產業聯農帶農模式過程中,漳州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揮資金、市場、技術等優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除了“新庭院經濟”外,還探索出了多種合作共贏新業態。
“企業+脫貧戶”幫扶模式。為減少脫貧戶的前期投資成本,企業對“移動智慧菇房”的押金進行100%減免。出菇菌包由企業以優惠價格提供給脫貧戶,脫貧戶負責管理及采收,企業負責定價回購。產品回收時扣除菌包成本,把利潤結算給脫貧戶。廢包由企業統一回收,用作加工有機肥料。
“黨支部+企業+農戶”共贏模式。一個或多個村黨支部聯合整合閑置土地資源,由鎮政府或村集體聯合出資,與企業簽約打造“移動智慧菇房”的集中示范區,村集體通過集約經營管理壯大村集體經濟,企業通過提供菌包、栽培技術及產品銷售獲利創收,群眾可通過勞務收入和土地資金入股獲益分紅增收。
一組“移動智慧菇房”(10間出菇房)栽培秀珍菇總投資約65萬元,安排用工4~5人,每天可出菇1300袋,全年產量約28萬斤,收益約30萬元。“移動智慧菇房”聯農帶農模式促進漳州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漳州全市食用菌產量48.69萬噸,其中,雙孢蘑菇產量及其罐頭制品出口量占全國的70%以上,居全國第一;白背毛木耳出口量占全國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