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夏日炎炎,在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潘河崖村南,位于潘河崖水庫東岸樹林中的潘河崖村金耳菌基地,8個智能化菌菇大棚里風機呼呼作響,不間斷地生產著金耳菌和反季節平菇。大棚外的林間空地上,滿地的木耳菌包已經采收了一茬,新一茬的木耳剛剛萌發。
金黃誘人的金耳菌。
“我們這是利用一畝地大小的林間空地做木耳種植實驗,這1萬個菌包,大概生產了五六百斤干木耳,目前已經銷售一部分了,產品質量得到了客戶的認可。”潘河崖村黨支部書記張元華介紹道。
金耳菌基地的林下木耳種植實驗。
潘河崖村種植金耳菌,還要從2020年說起。當年為了利用政策為村里發展特色產業,村兩委一班人決心利用村里優越的自然環境啟動食用菌項目。經多方了解調查,種植金耳菌成了村里的選擇。
“我們從云南省食用菌協會引進了品種,并經過兩年摸索,才將金耳菌生產搞得比較成熟。目前每個大棚每茬的金耳菌產量達到了8000斤左右,產量和效益都很可觀。” 張元華介紹。
基地的金耳菌大棚。
金黃誘人的金耳菌具有豐富的營養和微量元素,號稱菌中燕窩,其綠色生產方式又符合當下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這里除了將收獲的金耳菌鮮品通過冷藏方式儲存銷售外,去年春節前還研發出了備受大家喜愛的罐裝金耳羹產品。
“去年,我們一共代加工了3000箱金耳羹,為了促進銷售,還找了市區的禮品店代銷。沒想到這個產品很受歡迎,我們自己手頭的存貨都不夠賣,只好又去禮品店把產品拉回來銷售給客戶。”金耳菌基地會計高愛香說。“我們的金耳羹禮盒在國內大多省份都有銷售,還通過出口商銷售到了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
工作人員翻看金耳菌包。
反季節平菇生產,是今年2月份開始的。為了開拓銷路,村里跟華聯等超市簽訂了采購合同,每天生產的一千五六百斤平菇中,有3成通過超市銷售。平菇種植都是采用優質菌包,棚內還有自動化純凈水加濕設備,生產質量控制很嚴格。“前陣子還有市區一家大型超市要跟基地訂購平菇,但是因為他們需要的量太大,我們產能不足,就沒敢簽合同。”對此,張元華十分惋惜。
每個大棚都配備現代化設備。
基地采收的反季節平菇。
眼下這里的菌菇生產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近期還有臺灣地區的客商慕名聯系基地,想要過來洽談合作。下一步,村里計劃根據市場需求,擴大菌菇生產規模,將更多的村民拉動到菌菇生產產業鏈中來,一起分享菌菇特色產業的收益。另外,基地里還建設了部分休閑娛樂設施,計劃把這里打造成一個集種植、采摘、觀光、研學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發展基地。